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原因分析及引导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述评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类型及其积极影响 | 第14-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大学生网络环境 | 第14-15页 |
2.1.2 大学生网络行为 | 第15页 |
2.2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表现类型 | 第15-20页 |
2.2.1 学习求知型 | 第16-17页 |
2.2.2 网络消费型 | 第17-18页 |
2.2.3 娱乐休闲型 | 第18-19页 |
2.2.4 情感慰藉型 | 第19-20页 |
2.3 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其成长成才的积极影响 | 第20-23页 |
2.3.1 巩固专业知识 | 第20页 |
2.3.2 舒缓自身压力 | 第20-21页 |
2.3.3 方便快捷实惠 | 第21页 |
2.3.4 拓展人脉关系 | 第21-23页 |
第3章 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23-35页 |
3.1 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现状调查概况 | 第23-24页 |
3.2 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现状 | 第24-27页 |
3.2.1 阻碍思维能力的发展 | 第25页 |
3.2.2 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 | 第25-26页 |
3.2.3 影响科学消费观形成 | 第26-27页 |
3.2.4 弱化人际交往的能力 | 第27页 |
3.3 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3.3.1 校园监管体系不全 | 第28-30页 |
3.3.2 父母重视程度不够 | 第30-32页 |
3.3.3 政府网络监管缺位 | 第32页 |
3.3.4 网络自控能力较差 | 第32-35页 |
第4章 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引导对策 | 第35-44页 |
4.1 学校方面 | 第35-38页 |
4.1.1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第35-36页 |
4.1.2 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 第36-37页 |
4.1.3 树立正确网络意识 | 第37-38页 |
4.2 家庭方面 | 第38-40页 |
4.2.1 父母要为子女树立榜样 | 第38-39页 |
4.2.2 建立家庭网络沟通平台 | 第39页 |
4.2.3 要加强家庭网络监督度 | 第39-40页 |
4.3 社会方面 | 第40-42页 |
4.3.1 完善网络法规 | 第40页 |
4.3.2 加强网络监管 | 第40-41页 |
4.3.3 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 第41-42页 |
4.4 自身方面 | 第42-44页 |
4.4.1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 第42页 |
4.4.2 克服不良网络行为 | 第42-43页 |
4.4.3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