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导论 | 第10-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关于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 ·关于民众教育馆的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 ·关于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的研究 | 第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2 民众教育馆的历史演进 | 第16-22页 |
| ·萌芽时期 | 第16-17页 |
| ·成长时期 | 第17-18页 |
| ·繁荣时期 | 第18-19页 |
| ·曲折发展时期 | 第19-20页 |
| ·转变时期 | 第20-22页 |
| 3 陕甘宁边区设立民众教育馆的背景 | 第22-27页 |
| ·陕甘宁边区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 | 第22-23页 |
| ·边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 | 第22页 |
| ·边区群众文化水平低,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 第22-23页 |
| ·边区群众民族意识淡薄,对中共的抗战政策了解有限 | 第23页 |
| ·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救亡”迫在眉睫 | 第23-24页 |
| ·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 第23-24页 |
| ·加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 第24页 |
|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第24-27页 |
|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众教育思想 | 第24-25页 |
| ·边区政府为民教馆的建立提供了有力保障 | 第25-27页 |
| 4 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教育馆 | 第27-34页 |
| ·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的工作任务 | 第27页 |
| ·民众教育馆的组织设立与人员构成 | 第27-28页 |
| ·民众教育馆的组织设立 | 第27-28页 |
| ·民众教育馆的人员构成 | 第28页 |
| ·民众教育馆的活动形式 | 第28-30页 |
| ·开设阅览室,领导读报组 | 第28-29页 |
| ·出版通俗小报、画报,开办黑板报 | 第29页 |
| ·赶庙会,组织群众晚会、群众剧团 | 第29-30页 |
| ·设立民众问字代笔处 | 第30页 |
| ·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典型 | 第30-32页 |
| ·延安市民众教育馆 | 第30-31页 |
| ·曲子民众教育馆 | 第31-32页 |
| ·甘泉民众教育馆 | 第32页 |
| ·吴堡民众教育馆 | 第32页 |
| ·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的特点 | 第32-34页 |
| ·民族化 | 第32-33页 |
| ·科学化 | 第33页 |
| ·大众化 | 第33-34页 |
| 5 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的成就和启示 | 第34-41页 |
| ·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的成就 | 第34-37页 |
| ·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明显提高 | 第34页 |
| ·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 第34-35页 |
| ·民众抗日热情高涨 | 第35-36页 |
| ·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基础得到巩固 | 第36-37页 |
| ·启示 | 第37-41页 |
|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经验支撑 | 第37-38页 |
| ·丰富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 | 第38-39页 |
| ·为当前推行社会教育提供借鉴 | 第39-41页 |
| 6 结论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 | 第47-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