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 ·旅游业快速发展,却面临资产闲置问题 | 第11-12页 |
| ·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养老催生新兴产业 | 第12-18页 |
| ·人口老龄化比例不断上升,城市养老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 第12-14页 |
| ·城镇居民比例上升,老年消费水平旺盛 | 第14-16页 |
| ·城市养老空间区域变化,城郊居住选择呈现新趋势 | 第16页 |
| ·异地医保、住房公积金异地购房助推养老产业发展 | 第16-18页 |
| 2 当前城市养老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4页 |
| ·当前城市养老的四种模式 | 第18-19页 |
| ·家庭自助养老 | 第18页 |
| ·商业集中养老 | 第18页 |
| ·社区帮扶自助养老 | 第18-19页 |
| ·公共福利救助式养老 | 第19页 |
| ·当前城市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19-24页 |
| ·养老居住需求与自有资产闲置之间的矛盾 | 第19-20页 |
| ·城市老人养老服务产品单一,规模效应低下 | 第20页 |
| ·城市养老工作生活平台缺失,自身价值难以体现 | 第20-21页 |
| ·养老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养老生活水品较低 | 第21-22页 |
| ·养老市场规模巨大,但养老市场健康度较差 | 第22页 |
| ·传统养老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 第22-24页 |
| 3 旅游业发展面临旅游资产效用低下的巨大障碍 | 第24-28页 |
| ·景区旅游资产特征及开发需具备的条件 | 第24-25页 |
| ·良好的区位优势 | 第24页 |
| ·完善旅游地产规划 | 第24页 |
| ·打造主题旅游,吸引目标受众 | 第24-25页 |
| ·旅游地产开发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借旅游地产之名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 第25页 |
| ·供需不匹配,开发商盲目涉足 | 第25页 |
| ·旅游地产开发过程中矛盾和冲突不断 | 第25-26页 |
| ·旅游景区不能促进人群消费 | 第26页 |
| ·旅游景区因负面资产拖累经营效益低下 | 第26-28页 |
| 4 资产置换引导城市养老对接周边旅游资产 | 第28-44页 |
| ·资产置换内涵 | 第28-29页 |
| ·资产置换将有益于解决当下诸多问题 | 第29-34页 |
| ·缓解大城市病 | 第29页 |
| ·释放城市部分房产空间 | 第29-30页 |
| ·优化养老环境 | 第30-31页 |
| ·发挥闲置旅游资产价值 | 第31-32页 |
| ·提供老人实现价值机会 | 第32-33页 |
| ·为必要的“逆城市化”提供空间 | 第33页 |
| ·缓解旅游服务人才压力 | 第33-34页 |
| ·资产置换的根本障碍及突破点 | 第34-36页 |
| ·城市健康老人要转变养老观念 | 第34-35页 |
| ·提供城市健康老人资产置换养老的安全感 | 第35页 |
| ·完善周边景区养老场所的基础设施 | 第35页 |
| ·完善资产置换网络平台 | 第35-36页 |
| ·建立养老体系,支持资产置换旅游养老模式 | 第36-40页 |
| ·倒按揭模式 | 第36-37页 |
| (1)倒按揭的涵义 | 第36页 |
| (2)国外倒按揭模式运用 | 第36-37页 |
| (3)国内以房养老模式的运作及经验教训 | 第37页 |
| ·出典模式 | 第37-38页 |
| ·会员制模式 | 第38-39页 |
| (1)浙江“故里炊烟养生园”会员卡模式 | 第38页 |
| (2)太申祥和的会员卡模式 | 第38-39页 |
| ·资产直接互换模式 | 第39-40页 |
| ·跨区域旅游资产养老互换平台体系建设 | 第40-44页 |
| ·进入机制 | 第40-41页 |
| ·运作机制 | 第41-43页 |
| ·退出机制 | 第43-44页 |
| 5 资产置换旅游养老存在的障碍及对策建议 | 第44-47页 |
| ·存在的障碍 | 第44-45页 |
| ·政策障碍 | 第44页 |
| ·老人健康障碍 | 第44页 |
| ·信用障碍 | 第44-45页 |
| ·管理机构的可持续性障碍 | 第45页 |
| ·房屋产权无法有效处理 | 第45页 |
| ·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 第45-47页 |
| ·政策障碍防范对策 | 第45页 |
| ·老人健康障碍防范对策 | 第45-46页 |
| ·信用障碍防范对策 | 第46页 |
| ·管理机构可持续性障碍防范对策 | 第46页 |
| ·房屋产权无法有效处理的障碍对策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