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法 | 第15-16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不足之处 | 第16页 |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区别分析 | 第17页 |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区别分析 | 第17-18页 |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区别分析 | 第18-20页 |
2 影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产生的因素 | 第20-25页 |
·马克思成长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产生的影响 | 第20-21页 |
·家庭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产生的影响 | 第20页 |
·学校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产生的影响 | 第20-21页 |
·社会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产生的影响 | 第21页 |
·德国古典哲学家人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影响 | 第21-25页 |
·康德人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影响 | 第21-22页 |
·黑格尔人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影响 | 第22-23页 |
·费尔巴哈人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影响 | 第23-25页 |
3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5-34页 |
·关于人的存在理论 | 第25-27页 |
·自然意义上的人 | 第25页 |
·社会意义上的人 | 第25-26页 |
·现实意义上的人 | 第26-27页 |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第27-30页 |
·人的类本质是劳动或者实践 | 第28-29页 |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29-30页 |
·关于人的价值追求理论 | 第30-34页 |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 第30-31页 |
·人的发展阶段 | 第31-34页 |
4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 第34-42页 |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4-36页 |
·在人的属性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4-35页 |
·在人民群众观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5-36页 |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6-38页 |
·在人的物质增长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7-38页 |
·在人的精神丰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8页 |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8-40页 |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40-41页 |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41-42页 |
5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42-49页 |
·在社会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42页 |
·在社会建设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 第42-47页 |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有所教” | 第43-44页 |
·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劳有所得” | 第44页 |
·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病有所医” | 第44-45页 |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老有所养” | 第45-46页 |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住有所居” | 第46-47页 |
·在社会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