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高等真菌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19页 |
·萜类化合物 | 第13-15页 |
·甾体类化合物 | 第15页 |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15页 |
·酚类化合物 | 第15-17页 |
·糖类化合物 | 第17-18页 |
·其它化合物 | 第18-19页 |
·高等真菌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19-22页 |
·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高等真菌培养方式研究 | 第22-23页 |
·高等真菌的液体培养 | 第22页 |
·高等真菌固体培养方式研究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十二种高等真菌抗菌、抗氧化活性筛选 | 第25-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高等真菌 | 第25页 |
·高等真菌菌种保存与活化 | 第25页 |
·供试病原菌菌种 | 第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高等真菌的液体发酵培养 | 第26页 |
·发酵液及菌丝体提取物的制备 | 第26-27页 |
·发酵液及菌丝体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酵液及菌丝体提取物对DPPH·的 清除作用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高等真菌液体培养生长情况 | 第28-29页 |
·高等真菌液体培养生物量 | 第29-31页 |
·菌丝体及发酵液提取物得率 | 第31页 |
·菌丝体及发酵液提取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 第31-33页 |
·菌丝体及发酵液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的抑制作用 | 第33-34页 |
·菌丝体及发酵液提取物对DPPH·的 清除作用 | 第34-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37-38页 |
·抗氧化方法及自由基的选择 | 第38页 |
·菌丝体及发酵液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 第38-39页 |
·菌丝体及发酵液提取物对DPPH·的 清除作用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3 纵条纹炭角菌培养条件优化 | 第41-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高等真菌 | 第41页 |
·单因素试验基础培养基与参数 | 第41页 |
·测定指标 | 第41页 |
·液体培养基优化试验 | 第41-43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不同发酵因素对纵条纹炭角菌液体培养的影响 | 第43-47页 |
·正交优化试验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不同培养条件对纵条纹炭角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4 纵条纹炭角菌液体培养提取物的抗菌及抗氧化活性 | 第52-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供试细菌及真菌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53页 |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纵条纹碳角菌的发酵培养 | 第53页 |
·菌丝体及发酵液提取物的制备 | 第53页 |
·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测定 | 第53-54页 |
·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54-5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纵条纹炭角菌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 第56-59页 |
·纵条纹炭角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59-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纵条纹炭角菌粗提物的抗菌活性 | 第63-64页 |
·纵条纹炭角菌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5 纵条纹炭角菌液体培养菌丝体提取物的抗菌物质分离 | 第66-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供试细菌及真菌 | 第66页 |
·抗菌活性单体的分离纯化流程 | 第66-67页 |
·抗菌活性检测 | 第67-68页 |
·抗氧化活性检测 | 第68页 |
·抗菌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68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8页 |
·结果分析 | 第68-75页 |
·大柱粗分流分的抑菌活性 | 第68-70页 |
·大柱粗分流分的抗氧化活性 | 第70页 |
·小柱粗分流分抗菌活性检测 | 第70-71页 |
·Sephadex LH-20柱 层析分离结果 | 第71页 |
·化合物I和Ⅱ抑制细菌活性 | 第71页 |
·化合物Ⅰ和Ⅱ抑制真菌活性 | 第71-73页 |
·化合物Ⅰ结构鉴定 | 第73-74页 |
·化合物Ⅱ结构鉴定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