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第一章 数量性状遗传 | 第13-17页 |
1 植物性状的分类 | 第13页 |
2 数量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3 数量遗传学的发展 | 第13-17页 |
·单标记分析 | 第14-15页 |
·区间作图 | 第15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5-16页 |
·多重区间作图法 | 第16页 |
·关联分析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遗传图谱的发展 | 第17-25页 |
1. 棉花种质资源 | 第17页 |
2. 分子标记与遗传图谱 | 第17-22页 |
·RFLP | 第18-19页 |
·RAPD | 第19页 |
·AFLP | 第19-20页 |
·SSR | 第20-21页 |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 第21-22页 |
3. 作图群体 | 第22-23页 |
4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渐渗系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 渐渗系介绍 | 第25页 |
2 渐渗系的培育方法 | 第25-26页 |
3 渐渗系的应用 | 第26-28页 |
·QTL的初步定位 | 第26页 |
·QTL的精细定位 | 第26-27页 |
·QTL间及QTL与环境互作的研究 | 第27页 |
·用于育种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9-71页 |
第四章 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与尖斑棉间SSR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9-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材料 | 第30页 |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30-3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群体的构建 | 第32页 |
·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SSR分析 | 第33-35页 |
·数据的收集 | 第3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亲本间多态性标记筛选及BC_1群体基因型检测 | 第35-36页 |
·遗传框架图谱的构建 | 第36-40页 |
4. 讨论 | 第40-43页 |
·引物分布 | 第40页 |
·SDR | 第40页 |
·图谱评价 | 第40-43页 |
第五章 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背景的尖斑棉染色体片段渐渗系的培育 | 第43-55页 |
1 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5页 |
·渐渗系的培育 | 第43-44页 |
·DNA混池的构建和渐渗系的基因型分析 | 第44页 |
·渐渗系片段长度的确定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染色体片段渐渗系的QTL分析 | 第55-7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56页 |
·材料种植 | 第55-56页 |
·分析方法 | 第56页 |
2 性状调查 | 第56页 |
·产量性状的调查 | 第56页 |
·纤维品质性状调查 | 第56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6-71页 |
·产量性状以及品质性状的统计以及相关性分析 | 第56-63页 |
·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 第63-68页 |
·讨论 | 第68-71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3页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