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 油菜涝害概况 | 第12-13页 |
2 作物耐涝性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涝害类型 | 第13页 |
·涝害对作物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 第13-15页 |
·作物耐涝性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作物耐涝性遗传 | 第16-17页 |
3 油菜耐涝性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涝害对油菜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7-20页 |
·油菜耐涝性鉴定技术 | 第20-21页 |
·油菜耐涝性遗传 | 第21-22页 |
4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分离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 | 第22-24页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 第24-25页 |
5 植物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 | 第25-28页 |
·遗传标记 | 第25-26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6-27页 |
·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 | 第27-28页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大群体耐淹性鉴定技术研究 | 第30-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油菜大群体耐淹性鉴定 | 第33页 |
·重复性检测结果 | 第33-35页 |
3 讨论 | 第35-38页 |
·油菜大群体耐淹性鉴定技术——鉴定方法与鉴定指标 | 第35-36页 |
·多种因素对鉴定方法及指标的干扰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38-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耐淹性鉴定方法 | 第38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6 世代群体死苗率的次数分布 | 第38-39页 |
·苗期耐淹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39-41页 |
·遗传参数估计 | 第41-43页 |
3 讨论 | 第43-46页 |
·6 世代家系群体的选择 | 第43-44页 |
·耐淹性鉴定方法 | 第44页 |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 | 第44页 |
·遗传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耐淹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第46-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46页 |
·耐淹性鉴定方法 | 第46页 |
·叶片DNA提取及纯化 | 第46-47页 |
·SSR标记 | 第47-48页 |
·SRAP标记 | 第48页 |
·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耐淹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49-50页 |
·引物筛选及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50-52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52-54页 |
·连锁群标记比对 | 第54-55页 |
·QTL检测与遗传效应分析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60页 |
·亲本差异及群体选择 | 第56-57页 |
·作图软件及QTL检测方法 | 第57页 |
·QTL检测结果与遗传效应 | 第57-6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之处 | 第60-62页 |
1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油菜大群体耐淹性鉴定技术的建立 | 第60页 |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60-61页 |
·甘蓝型油菜耐淹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第61页 |
2 创新之处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