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文献述评 | 第21-22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4-26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4-25页 |
·可能的不足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6-34页 |
·地租理论 | 第26-29页 |
·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 第26-27页 |
·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 第27页 |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第27-28页 |
·地租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第28-29页 |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9-31页 |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 | 第29-30页 |
·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 | 第30-31页 |
·社会保障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第31页 |
·公共财政理论 | 第31-34页 |
·公共财政的起因——市场失灵理论 | 第31页 |
·公共财政的对象——公共产品理论 | 第31-32页 |
·公共财政的职能——公共财政理论 | 第32页 |
·公共财政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征地补偿方式从经济补偿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分析 | 第34-42页 |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变迁 | 第34-36页 |
·建国初期的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 | 第34页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 | 第34-35页 |
·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 | 第35-36页 |
·新时期的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 | 第36页 |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范围界定及补偿形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执行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土地征收补偿方式转变的社会需求与基本方向 | 第39-42页 |
·土地征收补偿方式转变的外部条件 | 第39-40页 |
·土地征收补偿方式转变的内在需求 | 第40页 |
·土地征收补偿方式转变的基本方向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对宜兴市官林镇的集中思考 | 第42-68页 |
·官林镇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 | 第42-47页 |
·官林镇征地补偿现状及其对失地农民的影响 | 第47-55页 |
·官林镇征地补偿现状调查 | 第47-50页 |
·官林镇征地补偿对失地农民的影响 | 第50-55页 |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与条件 | 第55-57页 |
·官林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践 | 第57-68页 |
·官林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背景 | 第57-58页 |
·官林镇历年征地补偿标准变迁 | 第58-60页 |
·官林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践 | 第60-68页 |
第五章 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 第68-72页 |
·适时调整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68-69页 |
·针对被征地农民建立适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69-70页 |
·加强技能培训、鼓励其自主创业 | 第70页 |
·为被征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