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李陈禅诗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Tóm t?t | 第8-13页 |
绪论 | 第13-37页 |
第一节 越南李陈禅诗的研究综述 | 第13-3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范畴与方法 | 第32-37页 |
一 研究的范畴 | 第32-36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36-37页 |
第一章 李陈禅诗及其创作概况 | 第37-63页 |
第一节 禅诗与文学 | 第37-39页 |
第二节 禅诗与佛教 | 第39-44页 |
一、佛教传入越南之说 | 第39-41页 |
二、越南四大禅派 | 第41-44页 |
(一)毗尼多流支禅派(6 世纪) | 第41-42页 |
(二)无言通禅派(9 世纪) | 第42-43页 |
(三)草堂禅派(11世纪) | 第43-44页 |
(四)竹林禅派(13世纪) | 第44页 |
第三节 李陈禅诗的创作背景 | 第44-63页 |
一、自主初期的禅诗创作背景 | 第44-49页 |
二、李朝禅诗的创作背景 | 第49-56页 |
(一)政治背景 | 第50-53页 |
(二)社会背景 | 第53-54页 |
(三)思想背景 | 第54-56页 |
三、陈朝禅诗的创作背景 | 第56-63页 |
(一)政治背景 | 第56-58页 |
(二)社会背景 | 第58-59页 |
(三)思想背景 | 第59-63页 |
第二章 李陈禅诗的分类 | 第63-69页 |
一、传法偈 | 第63页 |
二、示法诗 | 第63-64页 |
三、无常诗 | 第64页 |
四、发愿诗 | 第64页 |
五、示寂偈 | 第64页 |
六、咏自性诗 | 第64-65页 |
七、乐道诗 | 第65页 |
八、佛事诗 | 第65页 |
九、感怀诗 | 第65页 |
十、题赠诗 | 第65-66页 |
十一、咏物诗 | 第66页 |
十二、记行诗 | 第66-67页 |
十三、记事诗 | 第67页 |
十四、预言诗 | 第67页 |
十五、山居诗 | 第67-69页 |
第三章 李陈禅师禅诗的创作概况 | 第69-123页 |
第一节 李朝禅师创作的禅诗 | 第69-106页 |
一、毗尼多流支派禅师创作的诗偈 | 第69-79页 |
(一)传法偈 | 第69-70页 |
(二)示法诗 | 第70-73页 |
(三)示寂诗 | 第73-77页 |
(四)预言诗 | 第77-78页 |
(五)题赠诗 | 第78-79页 |
二、无言通派禅师创作的禅诗 | 第79-93页 |
(一)传法偈 | 第79-80页 |
(二)示法诗 | 第80-83页 |
(三)发愿诗 | 第83页 |
(四)示寂诗 | 第83-91页 |
(五)乐道诗 | 第91-92页 |
(六)题赠诗 | 第92-93页 |
三、其他禅派创作的诗偈 | 第93-106页 |
佛事诗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106页 |
第二节 陈朝禅师创作的禅诗 | 第106-123页 |
一、示法诗 | 第106-107页 |
二、示寂诗 | 第107页 |
三、乐道诗 | 第107-109页 |
四、感怀诗 | 第109-110页 |
五、咏物诗 | 第110-112页 |
六、记行诗 | 第112-113页 |
七、山居诗 | 第113-114页 |
八、记事诗 | 第114-116页 |
九、题赠诗 | 第116-117页 |
小结 | 第117-123页 |
第四章 李陈帝王创作的禅诗 | 第123-174页 |
第一节 李朝帝王创作的禅诗 | 第123-126页 |
一、示法诗 | 第123-124页 |
二、记事诗 | 第124页 |
三、题赠诗 | 第124-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二节 陈朝帝王创作的禅诗 | 第126-174页 |
一、示法诗 | 第126-146页 |
二、无常诗 | 第146-149页 |
三、发愿偈 | 第149-153页 |
四、咏自性诗 | 第153-159页 |
五、乐道诗 | 第159-161页 |
六、感怀诗 | 第161-162页 |
七、咏物诗 | 第162-163页 |
八、记行诗 | 第163页 |
九、题赠诗 | 第163-167页 |
小结 | 第167-174页 |
第五章 李陈文人创作的禅诗 | 第174-190页 |
第一节 李朝文人创作的禅诗 | 第174-183页 |
一、佛事诗 | 第174-180页 |
二、感怀诗 | 第180-181页 |
三、预言诗 | 第181-182页 |
小结 | 第182-183页 |
第二节 陈朝文人创作的禅诗 | 第183-190页 |
一、佛事诗 | 第184页 |
二、感怀诗 | 第184-186页 |
三、题赠诗 | 第186-187页 |
四、咏物诗 | 第187页 |
五、记行诗 | 第187-188页 |
六、记事诗 | 第188-189页 |
小结 | 第189-190页 |
第六章 李陈禅诗与唐禅诗的关系 | 第190-231页 |
一、就创作动机而言 | 第191-192页 |
二、就形式与手法而言 | 第192-208页 |
三、就思想与社会方面而言 | 第208-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43页 |
附录 | 第243-309页 |
致谢 | 第3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