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 ·问题提出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资源型地区 | 第15-16页 |
| ·与“镇”相关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动力机制 | 第17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 ·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 第17-19页 |
| ·资源型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 第19-20页 |
| ·山西省小城镇发展研究 | 第20-21页 |
| 第2章 山西省小城镇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21-29页 |
| ·山西省小城镇发展历史 | 第21-22页 |
| ·山西小城镇发展现状 | 第22-27页 |
| ·空间格局基本趋于稳定,发展态势有所放缓 | 第22-24页 |
| ·城镇人口规模较小,尚处于集聚发展阶段 | 第24-26页 |
| ·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 第26-27页 |
| ·山西小城镇的发展困境 | 第27-29页 |
| 第3章 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体系构建 | 第29-36页 |
| ·理论借鉴 | 第29-30页 |
| ·精明收缩理论 | 第29页 |
| ·城市发展多元性思想 | 第29页 |
| ·城乡等值理论 | 第29-30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页 |
| ·发展动力机制体系构建 | 第30-31页 |
| ·动力机制体系和小城镇发展关系解释 | 第31-36页 |
| ·内力因素构成 | 第31-33页 |
| ·外力因素构成 | 第33-34页 |
| ·相关机制设计 | 第34-36页 |
| 第4章 山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解析 | 第36-66页 |
| ·内力因素和山西小城镇发展 | 第36-50页 |
| ·资源环境决定小城镇发展的承载力 | 第36-38页 |
| ·农村经济发展是小城镇发展原动力 | 第38-43页 |
| ·产业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动力 | 第43-47页 |
| ·小城镇设施水平是小城镇人口集聚的“拉力” | 第47-50页 |
| ·外力因素和山西小城镇发展 | 第50-59页 |
| ·城镇相互作用是小城镇发展的引导力 | 第50-56页 |
| ·区位和政策是小城镇发展的外部刺激力 | 第56-59页 |
| ·机制设计与山西小城镇发展 | 第59-62页 |
| ·政府管理机制 | 第60页 |
| ·生态补偿机制 | 第60-61页 |
| ·创新驱动机制 | 第61-62页 |
| ·典型镇实地调研 | 第62-63页 |
| ·基本情况 | 第62-63页 |
| ·访谈反映的主要问题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亟待挖掘 | 第64页 |
| ·外部因素的刺激效应尚未释放 | 第64页 |
| ·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 第5章 资源型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对策选择 | 第66-72页 |
| ·资源型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内涵 | 第66-67页 |
| ·促进山西省小城镇发展的具体建议 | 第67-70页 |
| ·以两山地区为重点加快农村扶贫开发进程,夯实腹地基础 | 第67-68页 |
|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重视县城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 第68页 |
| ·发展文化旅游和绿色生态产业,提升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68-69页 |
| ·提高设镇标准,分类、多元发展 | 第69页 |
| ·通过制度改革改善小城镇发展环境 | 第69-70页 |
| ·资源型地区小城镇发展对策选择 | 第70-72页 |
| ·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小城镇发展 | 第70页 |
| ·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 第70页 |
| ·提升小城镇制造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 | 第70页 |
| ·构建合理的城乡发展秩序,发挥中心城市对小城镇的带动作用 | 第70-71页 |
| ·创新机制 | 第71-72页 |
| 第6章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72-73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72页 |
| ·研究不足之处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