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
| 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一 创作主体的心理准备 | 第16-22页 |
| (一)学识修养 | 第16-18页 |
| (二)情感体验 | 第18-20页 |
| (三)创作心境 | 第20-22页 |
| 二 观物感兴的审美心理 | 第22-34页 |
| (一) 观物感兴 | 第22-24页 |
| (二) 游心物外 | 第24-28页 |
| (三)“寓意于物” | 第28-30页 |
| (四) 审物之理 | 第30-34页 |
| 三 文艺创作的心理动机 | 第34-43页 |
| (一)有为而作的政治动机 | 第34-37页 |
| (二)寄情山水的补偿动机 | 第37-39页 |
| (三)情感交流的亲和动机 | 第39-43页 |
| 四 文艺构思的心理方式 | 第43-51页 |
| (一)“成竹于胸” | 第43-46页 |
| (二)“作诗火急追亡逋” | 第46-48页 |
| (三)“得酒诗自成” | 第48-51页 |
| 五 创作传达与审美表现 | 第51-59页 |
| (一)“道技两进”与知能转换 | 第51-53页 |
| (二)“辞达”与创作思想的外化 | 第53-56页 |
| (三)“了然于口与手”与艺术传达 | 第56-59页 |
| 结语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一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