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研究--以江苏省D县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新农保"的制度建构研究 | 第12-13页 |
·"新农保"的参保意愿研究 | 第13-14页 |
·"新农保"的基金运作研究 | 第14页 |
·"新农保"的运作绩效研究 | 第14-15页 |
·研究趋势述评 | 第15-16页 |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理论视角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新农保"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基础 | 第19-25页 |
·现实需求:农村养老危机 | 第19-21页 |
·老龄化加快 | 第19页 |
·农村贫困现象尤存 | 第19-20页 |
·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 | 第20-21页 |
·理念情境:社会发展需要 | 第21-23页 |
·和谐稳定的需要 | 第21-22页 |
·社会转型"挤出效应"的需要 | 第22-23页 |
·社会保障整体构建的需要 | 第23页 |
·经验积累:制度出台基础 | 第23-25页 |
·宝鸡模式 | 第23-24页 |
·通江模式 | 第24页 |
·苏州模式 | 第24页 |
·D模式 | 第24-25页 |
第3章 "新农保"制度实践的运作现状 | 第25-30页 |
·"新农保"的制度构建 | 第25-27页 |
·"老农保"阶段 | 第25-26页 |
·制度过渡阶段 | 第26-27页 |
·"新农保"阶段 | 第27页 |
·"新农保"的规范分析 | 第27-28页 |
·资金筹集 | 第27页 |
·参保人群与待遇享受 | 第27-28页 |
·基金运营 | 第28页 |
·"新农保"的制度衔接 | 第28-30页 |
·"新""老"农保的衔接 | 第28-29页 |
·参保地转移接续 | 第29页 |
·"新农保"与其他类型保险制度的衔接 | 第29-30页 |
第4章 "新农保"制度实践的社会效应 | 第30-38页 |
·微观意涵 | 第30-33页 |
·参保压力小,参保积极性高 | 第30-31页 |
·养老金作用凸显,消费水平提高 | 第31-32页 |
·提高老人社会地位 | 第32-33页 |
·中观反应 | 第33-35页 |
·养老方式的新选择 | 第33-34页 |
·家庭关系的改善 | 第34-35页 |
·宏观效应 | 第35-38页 |
·缩小城乡差距 | 第35页 |
·促进"国民"互动 | 第35-38页 |
第5章 "新农保"制度实践的现实约束 | 第38-43页 |
·认知约束:政策理解不明 | 第38-39页 |
·捆绑制度的误读 | 第38页 |
·财政"进口补"的无知 | 第38-39页 |
·财政约束:资金可持续性问题凸显 | 第39-40页 |
·人口结构倒挂,财政收支失衡 | 第39-40页 |
·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 第40页 |
·机制约束:保障功能缺乏 | 第40-43页 |
·待遇标准低,发放周期长 | 第40-41页 |
·覆盖漏洞的存在 | 第41-43页 |
第6章 "新农保"制度实践的优化策略 | 第43-50页 |
·调整政策规定,提升制度的全面性 | 第43-45页 |
·加大政策解读力度 | 第43页 |
·优化政策具体细节 | 第43-45页 |
·实行动态调整的待遇享受策略 | 第45页 |
·完善资金支持,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 第45-47页 |
·实施集体补助硬约束与多元筹资策略 | 第45-46页 |
·提高基金运行效率 | 第46页 |
·建立健全政府间责任分担机制 | 第46-47页 |
·探索转轨方式,保证制度的发展性 | 第47-50页 |
·"新农保"的衔接准备 | 第47页 |
·"新农保"并轨办法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