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及策略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绪论第12-18页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 选题背景第12页
  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6页
  1. 研究思路第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页
 (四)主要创新点第16-18页
一、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概述第18-21页
 (一)网络反腐第18-19页
 (二)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第19-21页
  1. 概念第19页
  2. 基本流程第19-21页
二、网络反腐的传播现状分析第21-27页
 (一)网络反腐的传播特点第21-23页
  1. 传播主体——由精英化到草民化第21-22页
  2. 传播主题——由有限性到海量化第22页
  3. 传播通道——由单一化到多元化第22-23页
  4. 传播效果——由隐秘性到公开性第23页
 (二)网络反腐的基本功能第23-27页
  1. 社会整合功能第23-24页
  2. 行为规范功能第24页
  3. 价值导向功能第24-25页
  4. 宣传教化功能第25-27页
三、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机制分析第27-35页
 (一)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要素第27-30页
  1. 传播主体方面第27-28页
  2. 传播内容方面第28-29页
  3. 传播渠道方面第29-30页
 (二)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模式第30-33页
  1. “中心化”转变为“辐射式”的交互式传播第30-31页
  2. “使用与满足”与“个人主义”并存的偏执传播第31-32页
  3.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弥合的大众式人际传播第32-33页
 (三)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过程第33-35页
  1. 吸引聚众阶段第33-34页
  2. 怨恨表达阶段第34页
  3. 网民极化阶段第34-35页
四、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特征与效应第35-38页
 (一)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特征第35-36页
  1.主体——空前复杂第35-36页
  2.速度——爆发极快第36页
 (二)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效应第36-38页
  1.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正面效应第36-37页
  2.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效应第37-38页
五、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分析第38-42页
 (一)网络传播效应是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现实基础第38-39页
 (二)“极化效应”是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导火索第39-40页
 (三)从众效应是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驱动力第40-41页
 (四)“蝴蝶效应”是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助燃剂第41-42页
六、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理性应对第42-51页
 (一)从传播主体角度第42-44页
  1. 管理情绪,理性传播第42-43页
  2. 认真查证,避免谣言第43页
  3. 加强自律,道德发声第43-44页
 (二)从传播内容角度第44-45页
  1. 注重品质,营造开放平台第44-45页
  2. 实名举报,加强信息管理第45页
 (三)从传播渠道角度第45-47页
  1.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第46页
  2.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第46-47页
 (四)从传播受众角度第47-49页
  1. 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加强舆论引导第47-48页
  2. 政府机构——增强积极性,树立良好形象第48页
  3. 草根群体——提高道德性,实名举报传播第48-49页
 (五)从传播效果角度第49-51页
  1. 提高对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认知效果第49页
  2. 理性应对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情感效果第49-50页
  3. 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行为效果第50-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阅读任务后不同练习方式对高中生词汇习得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