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概述 | 第18-21页 |
(一)网络反腐 | 第18-19页 |
(二)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 | 第19-21页 |
1. 概念 | 第19页 |
2. 基本流程 | 第19-21页 |
二、网络反腐的传播现状分析 | 第21-27页 |
(一)网络反腐的传播特点 | 第21-23页 |
1. 传播主体——由精英化到草民化 | 第21-22页 |
2. 传播主题——由有限性到海量化 | 第22页 |
3. 传播通道——由单一化到多元化 | 第22-23页 |
4. 传播效果——由隐秘性到公开性 | 第23页 |
(二)网络反腐的基本功能 | 第23-27页 |
1. 社会整合功能 | 第23-24页 |
2. 行为规范功能 | 第24页 |
3. 价值导向功能 | 第24-25页 |
4. 宣传教化功能 | 第25-27页 |
三、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机制分析 | 第27-35页 |
(一)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要素 | 第27-30页 |
1. 传播主体方面 | 第27-28页 |
2. 传播内容方面 | 第28-29页 |
3. 传播渠道方面 | 第29-30页 |
(二)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模式 | 第30-33页 |
1. “中心化”转变为“辐射式”的交互式传播 | 第30-31页 |
2. “使用与满足”与“个人主义”并存的偏执传播 | 第31-32页 |
3.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弥合的大众式人际传播 | 第32-33页 |
(三)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过程 | 第33-35页 |
1. 吸引聚众阶段 | 第33-34页 |
2. 怨恨表达阶段 | 第34页 |
3. 网民极化阶段 | 第34-35页 |
四、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特征与效应 | 第35-38页 |
(一)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特征 | 第35-36页 |
1.主体——空前复杂 | 第35-36页 |
2.速度——爆发极快 | 第36页 |
(二)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效应 | 第36-38页 |
1.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正面效应 | 第36-37页 |
2.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效应 | 第37-38页 |
五、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 第38-42页 |
(一)网络传播效应是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现实基础 | 第38-39页 |
(二)“极化效应”是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导火索 | 第39-40页 |
(三)从众效应是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驱动力 | 第40-41页 |
(四)“蝴蝶效应”是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助燃剂 | 第41-42页 |
六、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理性应对 | 第42-51页 |
(一)从传播主体角度 | 第42-44页 |
1. 管理情绪,理性传播 | 第42-43页 |
2. 认真查证,避免谣言 | 第43页 |
3. 加强自律,道德发声 | 第43-44页 |
(二)从传播内容角度 | 第44-45页 |
1. 注重品质,营造开放平台 | 第44-45页 |
2. 实名举报,加强信息管理 | 第45页 |
(三)从传播渠道角度 | 第45-47页 |
1.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 第46页 |
2.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 | 第46-47页 |
(四)从传播受众角度 | 第47-49页 |
1. 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加强舆论引导 | 第47-48页 |
2. 政府机构——增强积极性,树立良好形象 | 第48页 |
3. 草根群体——提高道德性,实名举报传播 | 第48-49页 |
(五)从传播效果角度 | 第49-51页 |
1. 提高对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认知效果 | 第49页 |
2. 理性应对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情感效果 | 第49-50页 |
3. 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群体极化现象的行为效果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