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作物群体结构、产量与植物避阴反应 | 第7-8页 |
·植物避阴反应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避阴反应 | 第8页 |
·光信号 | 第8-9页 |
·光受体 | 第9-10页 |
·避阴反应的激素调控 | 第10-11页 |
·玉米避阴反应研究进展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不同栽培密度下玉米的避阴反应 | 第13-34页 |
·材料方法 | 第13-15页 |
·试验地点 | 第13-14页 |
·试验设计 | 第14页 |
·测定项目 | 第14-15页 |
·数据分析 | 第15页 |
·结果分析 | 第15-31页 |
·栽培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5-16页 |
·栽培密度对玉米生物量积累的调控 | 第16-18页 |
·栽培密度对玉米叶片形态的调控 | 第18-25页 |
·栽培密度对玉米鞘形态的调控 | 第25-27页 |
·栽培密度对玉米节间形态的调控 | 第27-31页 |
·讨论 | 第31-34页 |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形态的调控 | 第31-32页 |
·种植密度对玉米节间形态的调控 | 第32页 |
·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物量积累及产量形成的调控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不同栽培密度下玉米田间光照特征及光受体的响应 | 第34-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试验地点 | 第34页 |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测定项目 | 第34-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结果分析 | 第36-43页 |
·田间光照特征 | 第36-41页 |
·不同密度下玉米光敏色素基因的表达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栽培密度对玉米田间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 第43-44页 |
·栽培密度对玉米田间光质的影响 | 第44页 |
·玉米光信号识别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玉米避阴反应中的激素调控 | 第45-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试验地点 | 第45页 |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测定项目 | 第45-47页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结果分析 | 第47-72页 |
·避阴反应对玉米内源赤霉素信号的调控 | 第47-49页 |
·避阴反应对玉米内源乙烯信号的调控 | 第49-51页 |
·避阴反应对其他内源激素含量的调控 | 第51-53页 |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玉米避阴反应的影响 | 第53-62页 |
·乙烯利和氨氧乙酸对玉米避阴反应的影响 | 第62-72页 |
·讨论 | 第72-75页 |
·避阴反应对玉米内源激素信号的调控 | 第72-73页 |
·乙烯调控玉米避阴反应 | 第73-74页 |
·赤霉素调控玉米避阴反应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遮阴和株行配置对玉米避阴反应的影响 | 第75-92页 |
·材料方法 | 第75-76页 |
·试验地点 | 第75页 |
·试验设计 | 第75-76页 |
·测定项目 | 第76页 |
·数据分析 | 第76页 |
·结果分析 | 第76-89页 |
·遮阴对玉米避阴反应的影响 | 第76-82页 |
·株行配置对玉米避阴反应的影响 | 第82-89页 |
·讨论 | 第89-92页 |
·光照强度调控玉米的产量形成 | 第89-90页 |
·光照强度调控玉米的茎叶形态 | 第90页 |
·种植行向调控玉米的生物量积累及产量形成 | 第90-91页 |
·种植行向调控玉米的茎叶形态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作者简介 | 第107页 |
发表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