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基于糖丁基梭菌产丁醇途径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4页
   ·丁醇简介第7-12页
     ·丁醇理化性质第7页
     ·丁醇的应用和优势第7页
     ·丁醇的生产方法第7-9页
     ·发酵法生产丁醇研究概况第9-12页
   ·Red同源重组敲除法第12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来源第12-14页
     ·基金来源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3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4-25页
   ·实验材料第14-17页
     ·菌种与质粒第14页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第14-16页
     ·实验所用的引物第16-17页
     ·缓冲液第17页
     ·培养基第17页
   ·实验方法第17-25页
     ·糖丁基梭菌基因组的提取第17-18页
     ·丁醇途径关键酶的扩增第18-19页
     ·重组质粒和产丁醇重组菌的构建第19-21页
     ·重组菌的发酵第21页
     ·宿主菌支路途径的敲除第21-23页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23-24页
     ·发酵产物的检测第24-25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25-42页
   ·基因组提取并测序第25页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第25-27页
     ·基因thlA,adhE的扩增第26页
     ·融合PCR扩增bcs-operon第26-27页
   ·T载体连接bcs-operon第27-28页
   ·双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质粒第28-31页
     ·质粒pRSFDute-thlA构建第28-29页
     ·质粒pRSFDute-thlA-adhE构建第29页
     ·质粒pETDuet-bcs构建第29-30页
     ·重组质粒pRSFDute-thlA-adhE和pETDuet-bcs的双酶切验证第30-31页
   ·大肠杆菌ldhA基因的敲除第31-33页
     ·同源重组线性靶片段的扩增第31-32页
     ·同源重组后验证第32-33页
     ·抗性基因的消除第33页
   ·重组菌的构建第33-34页
   ·重组菌发酵测试及优化第34-42页
     ·重组菌E. coli ECJ0 的初步发酵第34-36页
     ·培养基优化第36页
     ·需氧条件研究第36-37页
     ·IPTG诱导浓度优化第37-38页
     ·各培养条件下菌体生长情况比较第38-39页
     ·E. coli ECJ0 和ECJ1 产丁醇能力比较第39-40页
     ·碳源优化第40页
     ·初始诱导浓度优化第40-42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42-45页
 主要结论第42页
 展望第42-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附录A:溶剂标准曲线第49-50页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肠杆菌耐丁醇全局转录因子突变株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克雷伯氏菌普鲁兰酶热稳定性和耐酸性的定点突变分子改造及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