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1页 |
(一)高等教育 | 第15-20页 |
(二)近代 | 第20-21页 |
三、学术研究之回顾 | 第21-2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6-29页 |
六、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29-32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清末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 | 第32-72页 |
一、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发展的基础 | 第32-37页 |
(一)明清时期安徽高等教育概述 | 第32-34页 |
(二)安徽明清时期高等教育发达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二、安徽求是学堂的建立和发展 | 第37-46页 |
(一)邓华熙与安徽近代改革 | 第37-39页 |
(二)创办求是学堂 | 第39-46页 |
三、严复与安徽高等学堂改革 | 第46-53页 |
(一)从安徽大学堂到安徽高等学堂 | 第46-49页 |
(二)严复与安徽高等学堂的改革 | 第49-53页 |
四、清末安徽高等教育发展基本状况 | 第53-62页 |
五、清末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72页 |
第三章 北洋政府时期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 | 第72-91页 |
一、高等教育发展环境概述 | 第72-79页 |
(一)政治环境 | 第72-77页 |
(二)经济发展环境 | 第77-78页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第78-79页 |
二、私立江淮大学的创办和发展 | 第79-81页 |
(一)私立江淮大学的创办 | 第80页 |
(二)私立江淮大学的教学和管理 | 第80-81页 |
三、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建立和夭折 | 第81-85页 |
四、北洋政府时期安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第85-87页 |
五、北洋政府时期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7-91页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 | 第91-136页 |
一、安徽大学筹办 | 第91-106页 |
二、安徽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 第106-129页 |
(一)刘文典的建设与被免职 | 第107-109页 |
(二)程天放的整顿与驱程风潮 | 第109-112页 |
(三)王星拱的改革与风潮 | 第112-117页 |
(四)杨亮功的改革与被驱逐 | 第117-121页 |
(五)程演生、傅铜与安徽大学的发展 | 第121-124页 |
(六)李顺卿与安徽大学的夭折 | 第124-129页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9-136页 |
第五章 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6-148页 |
一、近代徽商转型失败导致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 第136-140页 |
二、“皖系”军阀严重阻碍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 第140-143页 |
三、安徽文人集团的分裂和派系斗争限制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 第143-148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0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48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48-150页 |
附录 | 第150-175页 |
附录一、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大事记(1898-1939) | 第150-158页 |
附录二:安徽求是学堂章程 | 第158-159页 |
附录三:安徽法政学堂章程 | 第159-164页 |
附录四:法政专门学校规程 | 第164-166页 |
附录五:安徽省立大学组织大纲 | 第166-169页 |
附录六:安徽省立安徽大学董事会章程 | 第169-171页 |
附录七:安徽近代高校历任学校负责人 | 第171-172页 |
附录八:北洋政府时期安徽军政长、民政长、教育长 | 第172-174页 |
附录九: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省长、教育厅长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5页 |
一、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 | 第175-176页 |
二、教育年鉴、资料汇编、回忆录 | 第176-178页 |
三、论著 | 第178-181页 |
四、学位论文 | 第181-182页 |
五、期刊论文 | 第182-184页 |
六、英文文献 | 第184-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的学术成果 | 第185-186页 |
后记 | 第186-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