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20页 |
一、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 第12-15页 |
二、目前研究的现状 | 第15-17页 |
三、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概述 | 第20-40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法律属性和历史沿革 | 第20-31页 |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是一种行政措施 | 第20-24页 |
二、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历史沿革 | 第24-31页 |
第二节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价值分析 | 第31-40页 |
一、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与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关系 | 第32-35页 |
二、贸易秩序的安全与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关系 | 第35-37页 |
三、过境自由与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关系 | 第37-40页 |
第二章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立法推进 | 第40-71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立法沿革 | 第40-55页 |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国际性条约 | 第40-48页 |
二、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示范法 | 第48-49页 |
三、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国内法 | 第49-55页 |
第二节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立法规则的动态进程 | 第55-71页 |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 第56-63页 |
二、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启动方式倾向改变 | 第63-66页 |
三、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标准被三螺旋模式推高 | 第66-71页 |
第三章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适用条件 | 第71-101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适用对象 | 第71-97页 |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适用客体 | 第71-81页 |
二、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适用标的 | 第81-93页 |
三、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适用范围限制 | 第93-97页 |
第二节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实施主体 | 第97-101页 |
一、海关 | 第97-99页 |
二、其他主管部门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适用程序 | 第101-125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启动 | 第101-106页 |
一、依申请保护 | 第101-104页 |
二、依职权保护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中止放行 | 第106-110页 |
一、中止放行的告示 | 第107-108页 |
二、中止放行的期限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检查和信息提供 | 第110-113页 |
一、检查 | 第110-111页 |
二、信息提供 | 第111-113页 |
第四节 担保和赔偿 | 第113-117页 |
一、担保 | 第113-116页 |
二、赔偿 | 第116-117页 |
第五节 对侵权货物的处置 | 第117-125页 |
一、对侵权货物的一般救济原则 | 第117-118页 |
二、对侵权货物的处置方式 | 第118-125页 |
第五章 中国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推进 | 第125-172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中国立法 | 第125-131页 |
一、法律框架 | 第125-127页 |
二、法律渊源 | 第127-128页 |
三、基本内容 | 第128-131页 |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完善 | 第131-148页 |
一、中国知识产权边境措施存在的不足 | 第132-143页 |
二、我国知识产权边境措施完善的建议 | 第143-148页 |
第三节 中国自贸区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特点 | 第148-172页 |
一、自贸区的法律性质 | 第149-154页 |
二、中国自贸区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实施 | 第154-157页 |
三、上海自贸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适用边境措施之辩 | 第157-172页 |
结语 | 第172-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89-190页 |
后记 | 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