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岸和约翰·巴勒斯“自然文学”之比较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中美“自然文学”发展概况 | 第11-16页 |
| ·自然文学的概念和特质 | 第11-13页 |
| ·美国“自然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 | 第13-15页 |
| ·中国的“自然文学”概况 | 第15-16页 |
| 2.苇岸和约翰·巴勒斯“自然文学”的相似之处 | 第16-24页 |
| ·生平简介 | 第16-19页 |
| ·约翰﹒巴勒斯与苇岸“自然文学”的相似之处 | 第19-24页 |
| ·浓厚的家园情结 | 第19-20页 |
| ·“土地道德”的主题 | 第20-22页 |
| ·自觉的生态意识 | 第22-24页 |
| 3. 苇岸和约翰·巴勒斯“自然文学”的不同之处 | 第24-39页 |
| ·思想渊源 | 第24-30页 |
| ·亨利·戴维·梭罗 | 第24-27页 |
| ·梭罗与苇岸 | 第25-26页 |
| ·梭罗与约翰﹒巴勒斯 | 第26-27页 |
| ·其它作家 | 第27-30页 |
| ·苇岸与其它作家 | 第27-28页 |
| ·约翰﹒巴勒斯与其它作家 | 第28-30页 |
| ·语言和写作风格 | 第30-33页 |
| ·约翰·巴勒斯 科学与诗意的结合 | 第30-32页 |
| ·苇岸质朴与哲理的思考 | 第32-33页 |
| ·自然的“观察之道” | 第33-36页 |
| ·文明冲突下内心的理想与平衡之路 | 第36-39页 |
| 4.苇岸与约翰﹒巴勒斯“自然文学”异同的形成原因 | 第39-42页 |
| ·乡村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 第39-40页 |
| ·自然观 | 第40-42页 |
| 结束语:21世纪自然文学发展趋势展望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