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树皮挥发性成分及原花青素分布式样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 松属植物研究概述第12-19页
   ·松属植物分类第12-13页
   ·松属植物分布第13-14页
   ·松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第14页
   ·松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述第14-19页
     ·松属植物挥发油第14-16页
     ·松属植物萜类化合物第16页
     ·松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第16-17页
     ·松属植物木脂类化合物第17-18页
     ·松属植物其它化合物第18-19页
 2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研究现状第19-30页
   ·云南松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第19-22页
     ·云南松的生物学特性第19-21页
     ·云南松的分布第21-22页
   ·思茅松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第22-23页
     ·思茅松的生物学特性第22-23页
     ·思茅松的分布第23页
   ·高山松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第23-25页
     ·高山松的生物学特性第23-24页
     ·高山松的分布第24-25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系统进化研究第25-27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27-30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松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27-28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球果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28-29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松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29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其它部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29-30页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树皮挥发性成分分析第31-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材料第32-33页
   ·试剂、仪器及其来源第33页
   ·挥发性成分测定第33-34页
     ·挥发性成分萃取第33-34页
     ·CC/MS 分析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58页
   ·精油含量第34页
   ·挥发性成分分析第34-58页
     ·总离子流图第34-35页
     ·挥发性成分第35-43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个体挥发性成分统计分析第43-58页
 3 讨论与结论第58-60页
   ·讨论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第三章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挥发性成分分布式样第60-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页
   ·材料第60页
   ·方法第60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挥发性成分统计第60页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第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77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中相对含量较高的10种挥发性成分分析第60-65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39个居群共有挥发性成分分析第65-66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特有挥发性成分分析第66-67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高频挥发性成分分析第67-74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高频挥发性成分的分类第67-68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高频挥发性成分含量分析第68-73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高频挥发性成分含量与纬度关系第73-74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共有挥发性成分分析第74-77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共有挥发性成分方差分析第74-76页
     ·共有挥发性成分差异指标在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中的聚类分析第76-77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代表性共有挥发性成分巢式方差分析第77页
 3 讨论与结论第77-81页
   ·讨论第77-80页
   ·结论第80-81页
第四章 云南松树皮挥发性成分分布式样研究第81-9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2页
   ·材料第81页
   ·方法第81-82页
     ·云南松树皮挥发性成分数据来源第81页
     ·气象信息获取第81-82页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第8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2-95页
   ·云南松居群树皮各共有挥发性成分统计第82-85页
   ·云南松居群共有成分在变种间的分布第85-86页
   ·各居群共有成分在纬度间的分布式样第86-89页
   ·云南松居群共有成分巢氏方差分析第89-90页
   ·云南松各居群共有挥发性成分含量聚类分析第90-91页
   ·云南松各居群共有挥发性成分与气候相关性分析第91-95页
 3 讨论与结论第95-97页
   ·讨论第95-96页
   ·结论第96-97页
第五章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原花青素分布式样第97-10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8-99页
   ·样品采集与制备第98页
   ·试剂、仪器及其来源第98页
   ·原花青素含量测定第98-99页
     ·原花青素提取第98页
     ·标准曲线绘制第98-99页
     ·原花青素含量测定和计算第99页
   ·统计分析第9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9-106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树皮中原花青素含量统计第99-103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原花青素含量与纬度分布规律第103-104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原花青素含量的巢式方差分析第104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原花青素含量Q聚类分析第104-106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原花青素含量Q聚类分析第104-105页
     ·云南松及其变种不同居群原花青素含量Q聚类分析第105-106页
 3 讨论与结论第106-109页
   ·讨论第106-108页
   ·结论第108-109页
第六章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近红外光谱分析第109-11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9-110页
   ·样品采集与制备第109页
   ·近红外光谱采集第109-110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第11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0-114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居群平均光谱聚类分析第110-112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个体近红外光谱分析第112-114页
 3 讨论与结论第114-116页
   ·讨论第114-115页
   ·结论第115-116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116-119页
 1 结论第116-118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树皮挥发性成分分布式样第116-117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树皮居群原花青素含量分布式样第117页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近红外光谱研究第117-118页
 2 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7页
附录第127-333页
 附表第127-287页
 附图第287-3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333-334页
致谢第334页

论文共3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下一篇:云南热区西南桦人工林丛枝菌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