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桦木论文

云南热区西南桦人工林丛枝菌根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内容、目的和意义第14-22页
 1 研究背景第14-18页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第二章 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西南桦人工林及山地雨林的AM状况研究第22-51页
 1 前言第22-23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3-28页
   ·样地概况第23-25页
   ·样本采集第25页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25页
   ·根样的处理第25-26页
   ·土样的处理第26页
   ·AMF的鉴定第26-27页
   ·数据分析第27-28页
 3 结果第28-43页
   ·三种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第28-29页
   ·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三种林分中常见植物的根系AMF定殖状况第29-35页
   ·不同林分间的AMF定殖程度和AMF孢子密度比较第35-38页
   ·不同林分中相同植物的AM状况比较第38-39页
   ·三种林分西南桦根际土壤中的AMF群落结构与分布规律第39-43页
     ·根际土壤中的AMF种类第39-40页
     ·三种林分西南桦根际土壤中AMF的群落结构第40-41页
     ·各林分西南桦根际土壤中AMF的多样性比较第41页
     ·各林分中AMF群落的相似程度第41-43页
 4 讨论第43-50页
   ·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山地雨林和西南桦人工林中植物的AM状况第43-46页
   ·山地雨林与西南桦人工林的AMF群落结构比较第46-50页
 5 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西南桦人工林演替进程中的AM状况及影响因子第51-67页
 1 前言第51页
 2 材料和方法第51-52页
   ·研究地描述第51页
     ·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的样地概况第51页
     ·德宏州瑞丽研究样地概况第51页
   ·样本采集第51-52页
   ·土壤的理化性质测定第52页
   ·根样的处理第52页
   ·土样的处理第52页
   ·AMF的鉴定第52页
   ·数据分析第52页
 3 结果第52-61页
   ·九种林分土壤的理化性质第52-54页
   ·九种林分中西南桦的根系AMF定殖率及根际土壤中的AMF孢子密度第54页
   ·西南桦人工林的AM状况和AMF孢子密度的比较分析第54-57页
   ·德宏瑞丽三种西南桦林分根际土壤中AMF的群落结构第57-60页
   ·德宏三种林分西南桦根际土壤中AMF的多样性比较第60页
   ·相关性分析第60-61页
 4 讨论第61-65页
   ·西南桦人工林演替进程中的AMF定殖状况第61-62页
   ·西南桦人工林的AMF孢子密度及变化规律第62-64页
   ·影响西南桦人工林AMF的土壤因子第64-65页
 5 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西南桦根内AMF的分子多样性第67-103页
 1 前言第67-69页
 2 材料和方法第69-74页
   ·样本采集及处理第69页
   ·样品DNA的提取第69页
   ·AMF的LSU rDNA基因片段的PCR扩增第69-70页
     ·Nested PCR引物第69-70页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第70页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第70-71页
   ·扩增产物的转化及克隆第71-73页
     ·目的片段与pMD18-T载体的连接第71页
     ·LB液体培养基和Amp~+ LB固体培养基的制备第71-72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72页
     ·阳性克隆的鉴定与保存第72-73页
   ·测序第73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73-74页
 3 结果第74-94页
   ·普文试验林场天然西南桦植株根内AMF分子多样性第74-82页
     ·AMF LSU片段文库的构建第74-76页
     ·序列来源鉴定和同源序列比对第76-77页
     ·天然生长的西南桦根内AMF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第77-82页
   ·天然西南桦与人工林中西南桦的根内AMF分子多样性比较第82-87页
     ·AMF LSU片段文库的构建第82页
     ·序列来源鉴定和同源序列比对第82-83页
     ·天然及人工林西南桦根内AMF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第83-87页
   ·不同年龄系列人工林中西南桦的根内AMF分子多样性比较第87-94页
     ·AMF LSU片段文库的构建第87-88页
     ·序列来源鉴定和同源序列比对第88-93页
     ·不同林龄系列西南桦根内AMF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第93-94页
 4 讨论第94-101页
   ·西南桦根内AMF的分子多样性第94-97页
   ·天然及人工林中西南桦根内AMF分子多样性比较第97-99页
   ·西南桦根内AMF随年龄系列的发展演替规律第99-101页
 5 小结第101-103页
第五章 全文创新点总结及展望第103-105页
 1 研究结论第103-104页
 2 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25页
附录1 论文中使用的缩写及中英文对照第125-126页
附录2 论文中使用的试剂和缓冲液的配制第126-127页
附录3 图版及说明第127-131页
附录4 在读期间的科研情况及研究成果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树皮挥发性成分及原花青素分布式样研究
下一篇:青藏高原家犬的高原适应遗传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