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问题来源 | 第10页 |
·文献述评 | 第10-12页 |
·近年来学术界对北洋政府的研究 | 第11页 |
·建国前学术界对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的研究 | 第11页 |
·近年来学术界对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的研究 | 第11-12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研究设计 | 第13-18页 |
·研究范围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创新点和预期目标 | 第18页 |
·结论 | 第18-20页 |
2. 外交思想 | 第20-25页 |
·近代外交思想的演变 | 第20页 |
·维持外交 | 第20-23页 |
·维持外交之源起 | 第21页 |
·维持外交之实施 | 第21-23页 |
·平等的民族主义外交 | 第23-24页 |
·巴黎和会失败的效应 | 第23页 |
·华盛顿会议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外交权力模式 | 第25-36页 |
·近代外交权力的演变 | 第25页 |
·北洋政府的军阀外交体制 | 第25-31页 |
·三权分立下的外交权利互动模式 | 第26-27页 |
·袁记《新约法》下的外交权利失衡 | 第27-29页 |
·政权更迭中的外交权 | 第29-31页 |
·民意与外交 | 第31-35页 |
·舆论的勃兴及效用 | 第32页 |
·民意与政府外交的互动 | 第3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外交行政 | 第36-44页 |
·外交部 | 第36-40页 |
·外交部组织结构 | 第36-37页 |
·吏制与国际惯例接轨 | 第37-38页 |
·外交部运作规则 | 第38-40页 |
·地方涉外交涉制度 | 第40-41页 |
·地方涉外交涉的管辖 | 第40页 |
·地方交涉组织结构 | 第40-41页 |
·驻外使领馆 | 第41-43页 |
·使领馆组织结构 | 第41-42页 |
·领事事务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外交人事制度 | 第44-50页 |
·外交官的分类、考试任用制度 | 第44-47页 |
·外交官的分类 | 第44页 |
·外交官选拔制度 | 第44-47页 |
·职业外交官群体的崛起 | 第47-49页 |
·职业外交家与外交现代化 | 第47-48页 |
·职业外交家的个人素养 | 第48页 |
·职业外交家与内政之互动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案例分析 | 第50-56页 |
·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 | 第50-53页 |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国内外背景 | 第50页 |
·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策略 | 第50-51页 |
·中日外交互动 | 第51-53页 |
·山东悬案的解决 | 第53-55页 |
·巴黎和会上“挟美制日”的破产 | 第53页 |
·华盛顿会议上的“合纵连横”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7. 结束语北洋政府外交制度动态分析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