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0-23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流动儿童 | 第20页 |
二、社会支持 | 第20页 |
三、个案工作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1页 |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第21页 |
二、优势视角理论 | 第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文献资料收集法 | 第21-22页 |
二、访谈法 | 第22页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22页 |
第四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22-23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22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22-23页 |
第三章 C 县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分析 | 第23-31页 |
第一节 C 县流动儿童基本现状 | 第23-25页 |
一、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 | 第23页 |
二、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状况 | 第23-24页 |
三、流动儿童家庭生活状况 | 第24页 |
四、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状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来源 | 第25-26页 |
一、学校支持 | 第25页 |
二、社区支持 | 第25-26页 |
三、家庭支持 | 第26页 |
四、同伴支持 | 第26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下对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分析 | 第26-31页 |
一、C 县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状况 | 第27-29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个案工作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中的应用 | 第31-49页 |
第一节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第31-33页 |
一、接案 | 第31页 |
二、建立专业关系 | 第31页 |
三、资料收集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案情评估与诊断 | 第33-34页 |
一、案主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第33页 |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案主 | 第33页 |
三、亲子沟通问题 | 第33-34页 |
四、学习问题 | 第34页 |
第三节 确立目标和辅导策略 | 第34-35页 |
一、确立目标 | 第34页 |
二、辅导策略 | 第34-35页 |
三、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第35页 |
第四节 个案干预过程 | 第35-47页 |
一、与案主第一次面谈 | 第35-36页 |
二、案主家庭支持介入 | 第36-37页 |
三、对案主第二次介入 | 第37-38页 |
四、对案主第三次介入 | 第38-39页 |
五、对案主第四次介入 | 第39-40页 |
六、案主同伴支持介入 | 第40-47页 |
第五节 结案与评估 | 第47-48页 |
一、结案 | 第47页 |
二、评估 | 第47-48页 |
第六节 总结反思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建议 | 第49-52页 |
第一节 加强宣传力度,引发社会关注 | 第49页 |
第二节 政府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政策性支持的力度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扩展对流动儿童的社区支持网络 | 第50页 |
第四节 重视社会工作机构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作用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表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