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江西省生态审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第11-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14页 |
·实证研究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生态审计理论 | 第15-18页 |
·生态审计的起源和定义 | 第15页 |
·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生态审计的内容 | 第16-18页 |
·中外生态审计相关制度 | 第18页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18-22页 |
·生态足迹的起源与定义 | 第18-19页 |
·生态足迹的基本假设 | 第19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19-20页 |
·生态足迹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江西省生态维度的生态审计 | 第22-33页 |
·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生态足迹计算数据来源 | 第22页 |
·生态承载力计算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江西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23-27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23-26页 |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江西省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7-30页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27-29页 |
·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江西省生态盈余(赤字)计算与分析 | 第30-33页 |
·生态盈余(赤字)计算 | 第30-31页 |
·生态盈余(赤字)分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江西省经济维度的生态审计 | 第33-43页 |
·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33页 |
·江西省各经济发展层面的生态审计 | 第33-39页 |
·经济发展规模与增长状况分析 | 第33-36页 |
·经济发展结构分析 | 第36-38页 |
·经济发展质量分析 | 第38-39页 |
·经济发展对生态足迹的影响 | 第39-43页 |
·研究假设 | 第39页 |
·变量设计 | 第39-40页 |
·研究模型 | 第40页 |
·实证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五章 江西省社会维度的生态审计 | 第43-53页 |
·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43页 |
·江西省各社会发展层面的生态审计 | 第43-49页 |
·人口发展情况分析 | 第43-45页 |
·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分析 | 第45-46页 |
·社会公共服务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社会和谐情况分析 | 第47-49页 |
·社会发展对生态足迹的影响 | 第49-53页 |
·研究假设 | 第49页 |
·变量设计 | 第49页 |
·研究模型 | 第49-50页 |
·实证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第六章 生态审计结论与相关建议 | 第53-58页 |
·生态审计结论 | 第53页 |
·实现江西生态战略的相关建议 | 第53-58页 |
·完善机制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 第53-54页 |
·划定和落实生态红线,保障生态安全 | 第54页 |
·深化经济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54-55页 |
·重视科技创新,加大教育科研投入 | 第55页 |
·加强土地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 第55-56页 |
·引导资金流向,倡导绿色消费 | 第56-5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