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 ·选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选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0-14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页 |
| ·评价与分析 | 第13-14页 |
|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4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公民意识的内涵及要素 | 第16-20页 |
| ·公民意识的内涵探究 | 第16-17页 |
| ·公民意识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 ·正确把握公民意识概念的内涵 | 第16-17页 |
| ·公民意识的一般构成要素 | 第17-20页 |
| ·公民的主体意识 | 第17-18页 |
| ·公民的权利意识 | 第18页 |
| ·公民的义务意识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公民意识的特殊要求 | 第20-24页 |
| ·强调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 第20页 |
| ·强调公民的环保责任意识 | 第20-21页 |
| ·强调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 第21-22页 |
| ·强调公民的法律意识 | 第22页 |
| ·强调公民的公平意识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民意识的状况分析 | 第24-35页 |
| ·公民意识的积极方面 | 第25-27页 |
| ·社会环境良好 | 第25-26页 |
| ·相关部门支持 | 第26-27页 |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 ·主人翁意识问题 | 第27-28页 |
| ·民主法治意识问题 | 第28-30页 |
| ·生态责任意识问题 | 第30-31页 |
| ·参与意识问题 | 第31-32页 |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探析 | 第32-35页 |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情概况 | 第32页 |
| ·历史因素 | 第32-33页 |
| ·社会发展因素 | 第33页 |
| ·个体因素 | 第33-35页 |
| 第五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民意识培养的总体思路 | 第35-46页 |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民意识培养的指导思想 | 第35-37页 |
| ·坚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 第35页 |
|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第35-36页 |
|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第36-37页 |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民意识培养原则 | 第37-39页 |
| ·坚持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原则 | 第37页 |
| ·坚持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 | 第37-38页 |
|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第38页 |
|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第38-39页 |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民意识培养内容 | 第39-43页 |
| ·提高公民主人翁责任感认识 | 第39-40页 |
| ·强化公民公有财产保护观念 | 第40页 |
| ·注重公民道德教育 | 第40-41页 |
| ·树立公民法制精神意识 | 第41-43页 |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民意识培养途径 | 第43-46页 |
|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43页 |
| ·提高公民科学文化水平 | 第43-44页 |
| ·健全网络化建设 | 第44-45页 |
| ·完善公民参与机制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