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基于行驶路况辨识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符号说明表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研究目的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半主动悬架发展研究现状第14-15页
   ·半主动悬架设计及控制研究现状第15-18页
     ·车辆行驶路况辨识研究状况第15页
     ·磁流变液体及器件研究现状第15-16页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规律研究现状第16-18页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存在问题第18页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18-21页
第二章 汽车行驶振动分析第21-27页
   ·道路路面不平度的统计描述第21-24页
     ·路面谱及其分类第21-23页
     ·空间频率与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的关系第23-24页
   ·汽车平顺性分析第24-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基于车速和车身垂直振动加速度的行驶路况辨识第27-34页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工作原理第27-28页
   ·车辆行驶路况辨识第28-32页
     ·磁流变减振器阻尼特性仿真第28页
     ·行驶路况辨识数学模型第28-32页
   ·仿真结果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实时最佳阻尼匹配第34-49页
   ·直线行驶最佳阻尼匹配数学模型第34-42页
     ·基于舒适性的悬架系统最佳阻尼比第34-35页
     ·基于安全性的悬架系统最佳阻尼比第35-36页
     ·基于舒适性和安全性相统一的半主动悬架系统最优阻尼比第36-40页
     ·实例仿真验证第40-42页
   ·转向行驶最佳阻尼匹配数学模型第42-48页
     ·汽车侧倾模型第42页
     ·转向行驶工况下的悬架系统最优阻尼比第42-47页
     ·实例仿真验证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磁流变减振器的理论分析第49-87页
   ·磁流变液的组成与性能第49-55页
     ·磁流变液的组成第49-50页
     ·磁流变液的特性第50-51页
     ·磁流变液的本构关系第51-52页
     ·磁流变液的流变机理第52-53页
     ·磁流变液与电流变液的比较第53-55页
   ·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及阻尼特性第55-59页
     ·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模式第55-57页
     ·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第57-58页
     ·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原理第58-59页
   ·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特性分析第59-72页
     ·磁流变减振器的流变学方程第60-67页
     ·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计算第67-72页
   ·磁流变减振器电磁参数及特性分析第72-80页
     ·磁流变减振器的磁路基本理论第72-73页
     ·磁流变减振器磁路特性分析第73-75页
     ·磁流变减振器的磁路设计第75-76页
     ·磁流变减振器关键参数设计第76-80页
   ·磁流变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0-85页
     ·磁流变液体的影响第80-83页
     ·磁场强度的影响第83页
     ·环形阻尼通道长度的影响第83-84页
     ·环形阻尼通道间隙的影响第84-85页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规律第87-95页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规律设计第87-88页
   ·阻尼力与控制电流之间的关系第88页
   ·磁场控制电流与减振器阻尼系数之间的关系第88-89页
   ·磁场控制电流与磁流变半主动悬架阻尼比之间的关系第89-90页
   ·电磁线圈控制电流与车速、路况之间的关系第90-94页
     ·电磁线圈控制电流与车速的关系第90-92页
     ·电磁线圈控制电流与行驶路况的关系第92-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七章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计算机仿真分析第95-103页
   ·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特性仿真与验证第95-97页
     ·在给定控制电流下的磁流变减振器阻尼特性仿真第95-96页
     ·给定行驶路况不同车速情况下的阻尼特性仿真第96-97页
     ·相同车速不同行驶路况情况下的阻尼特性仿真第97页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计算机仿真分析第97-102页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第97-98页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仿真参数第98-100页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仿真模型第100页
     ·半主动悬架系统特性仿真的结果分析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03-106页
   ·研究结论第103-105页
   ·展望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1页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和获奖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增程式电动汽车增程器排气噪声有源消声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DSP的纯电动汽车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