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能源公司的市场突围和发展--建设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风电企业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S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风电行业的产业概述与展望 | 第17-33页 |
·风电产业链的现状 | 第17-24页 |
·整机商现状 | 第19-21页 |
·投资商现状 | 第21-23页 |
·下游供应商现状 | 第23-24页 |
·行业的特征 | 第24-26页 |
·辅助型电源和政策依赖性 | 第24页 |
·进入低门槛与资金高密度 | 第24-25页 |
·利润下游转移 | 第25-26页 |
·行业的未来 | 第26-32页 |
·行业的市场规模 | 第26-28页 |
·行业的波动周期 | 第28页 |
·技术发展及其影响 | 第28-30页 |
·产能过剩与技术标准 | 第30-31页 |
·竞争趋向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竞争分析 | 第33-50页 |
·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 第33-38页 |
·市场结构 | 第33-35页 |
·国外企业的经营战略 | 第35-36页 |
·商业模式的对比 | 第36-38页 |
·竞争环境分析 | 第38-44页 |
·竞争者类型细分 | 第38-41页 |
·潜在进入者 | 第41页 |
·弱替代性 | 第41-42页 |
·技术互补因素 | 第42页 |
·下游业主的进入 | 第42页 |
·上游供应商 | 第42-43页 |
·法律、政策环境 | 第43-44页 |
·竞争资源分析 | 第44-47页 |
·资源测试的项目 | 第45-46页 |
·测试/分析 | 第46-47页 |
·测试/分析总结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营销战略的规划 | 第50-64页 |
·退出还是发展 | 第50-52页 |
·转型的方向 | 第52-57页 |
·投资商需求 | 第52-54页 |
·向方案解决提供商的转型-S&O模式 | 第54页 |
·向工程总包商的转型-B&O模式 | 第54-55页 |
·S&O模式和B&O模式的影响 | 第55-57页 |
·市场细分与定位 | 第57-61页 |
·目标细分市场 | 第57-59页 |
·现实的约束及局限性 | 第59-60页 |
·市场定位 | 第60-61页 |
·战略的再思考 | 第61-63页 |
·特殊的国内市场生态环境 | 第61-62页 |
·先形成突出优势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营销战略的控制与实施 | 第64-85页 |
·营销体系的构建 | 第64-67页 |
·构建大营销系统 | 第64-65页 |
·营销体系的结构 | 第65-66页 |
·营销体系的制度建设 | 第66页 |
·其它部门的营销参与 | 第66-67页 |
·产品开发策略 | 第67-71页 |
·开发计划中的取与舍 | 第67-68页 |
·产品线结构 | 第68-71页 |
·服务及服务拓展 | 第71-73页 |
·风场服务 | 第71-72页 |
·质量保证承诺 | 第72页 |
·服务的营销功能拓展 | 第72-73页 |
·市场开拓 | 第73-78页 |
·客户的针对性 | 第73-74页 |
·开拓方式的选择 | 第74-76页 |
·分销渠道控制 | 第76-77页 |
·控制海外市场的比例 | 第77-78页 |
·改变定价 | 第78-82页 |
·当前的跟随定价 | 第78-79页 |
·度电成本 | 第79-80页 |
·三种定价模型 | 第80-81页 |
·给服务方案定价 | 第81-82页 |
·使用促销 | 第82页 |
·品牌建设 | 第82-84页 |
·现有策略的反思 | 第82-83页 |
·品牌营销的建设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营销战略实施的其它若干问题 | 第85-89页 |
·注重产品的需求和功能分析 | 第85-86页 |
·准标准化的采购体系 | 第86-87页 |
·冲突协调 | 第87-88页 |
·潜在的冲突 | 第87页 |
·协调机制 | 第87-88页 |
·重视部门间的资源共享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2页 |
1. 新能源产业间的合作 | 第89页 |
2. 风电行业的垂直整合 | 第89-90页 |
3. 风电制造企业的退出 | 第90页 |
4. 机会与挑战 | 第90-91页 |
5. 下一步的工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