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旱木薯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1 干旱对作物生产的危害 | 第15页 |
2 作物耐旱性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耐旱性生理机理 | 第15-18页 |
·耐旱性分子机制 | 第18-19页 |
·耐旱性蛋白质组学 | 第19页 |
3 作物耐旱性鉴定方法 | 第19-20页 |
·形态或产量鉴定法 | 第19-20页 |
·干旱棚类鉴定法 | 第20页 |
·恢复能力鉴定法 | 第20页 |
·蒸腾能力鉴定法 | 第20页 |
·分子标记鉴定法 | 第20页 |
4 作物耐旱性鉴定指标 | 第20-22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20-21页 |
·生长发育鉴定 | 第21页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21页 |
·解剖学鉴定 | 第21-22页 |
·干旱胁迫对作物根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21页 |
·干旱胁迫对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21-22页 |
·干旱胁迫对茎的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22页 |
·分子标记鉴定 | 第22页 |
·蛋白质组学鉴定 | 第22页 |
5 耐旱性统计方法 | 第22页 |
6 耐旱性鉴定应用 | 第22-23页 |
7 国内外木薯耐旱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木薯耐旱生理生化研究 | 第23页 |
·木薯耐旱分子标记 | 第23页 |
·木薯耐旱蛋白组学研究 | 第23页 |
·木薯耐旱相关解剖学 | 第23-24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立题依据 | 第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反复干旱—复水初筛 | 第26-41页 |
前言 | 第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材料 | 第26-28页 |
·材料处理 | 第28-29页 |
·种质幼苗准备 | 第28页 |
·土壤水分含量的控制 | 第28页 |
·种质幼苗处理 | 第28-29页 |
·统计指标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土壤水分含量转化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种质形态 | 第30-36页 |
·种质特殊性状 | 第30-32页 |
·种质数量性状特征 | 第32-36页 |
·数量性状与土壤含水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页 |
·数量性状聚类分析 | 第36-3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特殊形态 | 第38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38页 |
·聚类分析 | 第38-40页 |
·其他 | 第40页 |
4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不同浓度梯度PEG 6000模拟干旱 | 第41-62页 |
前言 | 第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9页 |
·材料 | 第41页 |
·材料处理 | 第41-42页 |
·测定的生理指标及方法 | 第42-46页 |
·丙二醛 | 第42-43页 |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 | 第43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43-44页 |
·SOD活性 | 第44-45页 |
·POD活性 | 第45页 |
·游离脯氨酸 | 第45-46页 |
·根系半薄切片制作方法 | 第46-49页 |
·取根 | 第46页 |
·抽气 | 第46页 |
·洗涤 | 第46-47页 |
·脱水 | 第47页 |
·透明 | 第47页 |
·浸蜡 | 第47页 |
·包埋 | 第47页 |
·修蜡 | 第47-48页 |
·切片 | 第48页 |
·贴片 | 第48页 |
·染色 | 第48页 |
·封藏 | 第48-49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0页 |
·形态观察 | 第49-52页 |
·生理指标测定 | 第52-57页 |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 | 第52-53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53-54页 |
·POD活性 | 第54-55页 |
·游离脯氨酸含量 | 第55-56页 |
·SOD活性 | 第56-57页 |
·MDA含量 | 第57页 |
·根部解剖学分析 | 第57-60页 |
·横切 | 第58-59页 |
·纵切 | 第59-6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0-61页 |
·形态表象方面选择的最佳浓度 | 第60页 |
·生理指标方面选择的最佳浓度 | 第60-61页 |
·根解剖学方面选择的最佳浓度 | 第61页 |
4 结论 | 第61-62页 |
第四章 30% PEG 6000模拟干旱试验 | 第62-69页 |
前言 | 第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材料选取 | 第62-64页 |
·材料处理方法 | 第64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64页 |
·数据处理 | 第64-6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形态表现 | 第65页 |
·生理指标测定 | 第65-67页 |
·各生理指标对应的耐旱系数 | 第65-66页 |
·隶属函数法分析耐旱性 | 第66-6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7-68页 |
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水分胁迫试验 | 第69-80页 |
前言 | 第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材料 | 第69-70页 |
·材料处理 | 第70页 |
·测定方法 | 第70页 |
·数据处理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8页 |
·株高与茎径 | 第70-72页 |
·POD活性 | 第72-73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73-74页 |
·MDA含量 | 第74页 |
·游离脯氨酸含量 | 第74-75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75-76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76-78页 |
·聚类分析 | 第7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8-80页 |
·耐旱性排序 | 第78-79页 |
·耐旱评价指标 | 第79页 |
·其它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附录1 试剂配置 | 第90-93页 |
附录2 图示补充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