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14-21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新媒体时代及其特征 | 第14-16页 |
(二)公民网络道德及其特征 | 第16-17页 |
二、新媒体时代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 第17-21页 |
(一)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题中之义 | 第18页 |
(二)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8-19页 |
(三)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是社会安定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19页 |
(四)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1-26页 |
一、网络道德认知水平不高,是非观念模糊 | 第21-22页 |
(一)从众心理严重,易致群体性事件 | 第21-22页 |
(二)轻信虚假网络信息 | 第22页 |
(三)网络法律意识淡漠 | 第22页 |
二、网络生活中道德情感冷漠 | 第22-23页 |
三、网络道德出现信仰危机 | 第23页 |
四、网络自律能力较差 | 第23-24页 |
五、网络道德失范 | 第24-26页 |
(一)高校中学术不端事件频现 | 第24页 |
(二)公民网络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6-31页 |
一、新媒体技术特点引发的问题 | 第26-27页 |
(一)信息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易使网络环境遭到污染 | 第26页 |
(二)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与多元性导致良莠混杂 | 第26-27页 |
(三)信息传播的广域性致使网络噪音的影响范围更广 | 第27页 |
二、社会转型致使公民道德缺失 | 第27-28页 |
(一)社会矛盾的凸显冲击了公民的传统价值观念 | 第27-28页 |
(二)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体系与信息社会脱节 | 第28页 |
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相对滞后 | 第28-29页 |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重智轻德”的影响 | 第28-29页 |
(二)学校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 | 第29页 |
四、相关网络道德规范不完善 | 第29-31页 |
(一)网民话语权的道德约束机制没有形成 | 第30页 |
(二)网民行为的道德规范不健全 | 第30-31页 |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 第31-40页 |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31-32页 |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成为网络道德体系建设的主体 | 第31页 |
(二)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阵地 | 第31-32页 |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环境建设 | 第32-35页 |
(一)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构建稳定的网络社会秩序 | 第32-33页 |
(二)创办积极向上的网络社区 | 第33-34页 |
(三)培养传播舆论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 | 第34页 |
(四)加强学校教育中公民网络道德教育 | 第34-35页 |
三、丰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35-38页 |
(一)实施网络礼仪教育 | 第35-36页 |
(二)提升公民网络舆论的辨别能力 | 第36-37页 |
(三)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37页 |
(四)抵制网络语言暴力 | 第37-38页 |
四、完善网络管理体系,依法治网 | 第38-40页 |
(一)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二)培养网民在网络社会生活中的法制观念 | 第39页 |
(三)健全网络法律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个人简介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