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28页 |
第一章 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的整体考察 | 第28-51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官、文官与文官制度 | 第28-44页 |
·官与文官 | 第29-34页 |
·制度与文官制度 | 第34-44页 |
第二节 文官制度下的明代文学 | 第44-51页 |
·明代文官制度概述 | 第44-47页 |
·明代文学发展概述 | 第47-48页 |
·文官制度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 | 第48-49页 |
·文学对文官制度的文学化反映 | 第49-51页 |
第二章 进士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51-147页 |
第一节 明代的出身途径与文官的出身认证 | 第52-61页 |
·明王朝的常规出身途径 | 第52-56页 |
·明代文官考选入仕的出身分类 | 第56-58页 |
·明代文官的出身登记方式——贴黄 | 第58-61页 |
第二节 务在甲科:授任制度中的出身歧视与士人心态 | 第61-82页 |
·资格立制:不得已而任之以法 | 第62-63页 |
·出身效应:宦途升沉,定于谒选之日 | 第63-72页 |
·士人心态:众情所趋向,务在甲科 | 第72-78页 |
·出身之难:数十万人,以三百名为率 | 第78-82页 |
第三节 进士出身与明代作家 | 第82-99页 |
·作家的科目出身与仕宦之优 | 第83-84页 |
·科目、志趣选择与作家命运 | 第84-91页 |
·科目考选与文学传统继承 | 第91-97页 |
·科目考选与作家队伍结构 | 第97-99页 |
第四节 科目考选与明代诗文 | 第99-111页 |
·科目考选:应考诗文的一般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赴考作品:四海皆名利 | 第101-105页 |
·中式作品:儒冠能见帝 | 第105-106页 |
·下第作品:萧然出凤城 | 第106-108页 |
·科考与诗文:谢肇淛、袁中道等作品的个案分析 | 第108-111页 |
第五节 科目出身与白话短篇小说 | 第111-124页 |
·科目出身与明代小说关系总论 | 第112-114页 |
·科甲出身与小说收束 | 第114-117页 |
·考选受官与情节推转 | 第117-118页 |
·考选经历:叙事中心 | 第118-121页 |
·进士出身的迷思 | 第121-124页 |
第六节 科目考选与明代戏剧 | 第124-134页 |
·戏曲作家的士林身份分析 | 第124-125页 |
·明人“戏曲成就与科举出身”关系论 | 第125-126页 |
·科目考选与明代曲作 | 第126-130页 |
·科目考选题材的创作心理分析 | 第130-134页 |
第七节 进士授任与文学活动 | 第134-147页 |
·授任制度大要 | 第134-138页 |
·进士初授的文学影响 | 第138-145页 |
·内外官的迁转与文学 | 第145-147页 |
第三章 监生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147-210页 |
第一节 监生历事出身制度 | 第147-154页 |
·“监生”的内涵 | 第148-149页 |
·监生历事出身之法 | 第149-151页 |
·监生历事入仕的运行态势 | 第151-154页 |
第二节 历事出身—授任制度下的作家心态与诗文创作 | 第154-182页 |
·举贡作家的整体格局 | 第154-160页 |
·历事—授任之途下的作家及作品 | 第160-182页 |
第三节 监生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 第182-209页 |
·小说对监生“出身—授任”的反映 | 第183-186页 |
·监生出身—授任制度下文学形象的反映 | 第186-193页 |
·监生入仕环节的文学反映 | 第193-209页 |
小结 | 第209-210页 |
第四章 吏员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210-244页 |
第一节 吏员出职制度 | 第210-226页 |
·明代吏员(吏典)队伍的构成 | 第211-213页 |
·吏员出职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213-217页 |
·明代吏员出职的制度规定 | 第217-219页 |
·明代吏员出职制度的运行态势 | 第219-226页 |
第二节 吏员出身—授任与明代小说 | 第226-238页 |
·吏员出职小说 | 第226-235页 |
·其他小说作品中对吏员出职制度的反映方式及内容 | 第235-238页 |
第三节 吏员出身—授任制度与明代诗歌 | 第238-243页 |
·明代吏员出身作家的缺席 | 第238-240页 |
·明代诗文对吏员出身官的写照 | 第240-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243-244页 |
第五章 考核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244-275页 |
第一节 朝觐考察与明代文学 | 第244-262页 |
·朝觐考察制度概要 | 第245-249页 |
·朝觐考察与明代入计诗文 | 第249-255页 |
·朝觐考察与明代作家:以汤显祖、袁宏道为案例的分析 | 第255-260页 |
·朝觐考察与白话小说 | 第260-262页 |
第二节 考满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262-273页 |
·考满制度概述 | 第263-266页 |
·考满与诗歌 | 第266-270页 |
·考满与白话短篇小说、戏曲 | 第270-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273-275页 |
第六章 致仕制度与明代文学 | 第275-314页 |
第一节 明代致仕制度概要 | 第275-281页 |
·明代之前致仕制度的发展状况概要 | 第276-277页 |
·明代致仕制度概要 | 第277-279页 |
·明代致仕制度异于前代的突出之处 | 第279-281页 |
第二节 致仕制度与文学生态 | 第281-287页 |
第三节 制度背景下的作家创作 | 第287-303页 |
·官员致仕的自抒怀抱 | 第288-300页 |
·致仕与赠别酬酢 | 第300-303页 |
第四节 文学作品对致仕的反映与运用 | 第303-313页 |
·诗歌对“致仕”的语言表达——以何良俊致仕酬答为例 | 第303-307页 |
·戏曲与“致仕” | 第307-308页 |
·小说与“致仕” | 第308-313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14页 |
结论 | 第314-323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40页 |
致谢 | 第340-341页 |
附录 | 第341-353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