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机械及农具论文--收获机械论文

联合收割机负荷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联合收割机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第15-24页
     ·联合收割机智能化技术现状第15-17页
     ·早期的联合收割机负荷控制技术第17-18页
     ·现代联合收割机负荷监测与控制系统第18-20页
     ·联合收割机负荷自动控制算法的研究第20-22页
     ·联合收割机反馈自动控制系统模型与仿真技术的研究第22-24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4-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二章 收割机对象模型的建立第26-70页
   ·4LZ2.0型收割机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6-48页
     ·收割机系统结构与基本工作原理第26-29页
     ·4LZ2.0型联合收割机总体模型结构第29-30页
     ·动力系统数学模型第30-32页
     ·传动系统数学模型第32-37页
     ·行走系统数学模型第37-38页
     ·收割作业系统数学模型第38-41页
     ·脱粒装置数学模型第41-45页
     ·清选装置数学模型第45-46页
     ·输粮搅龙数学模型第46-48页
     ·控制电机数学模型第48页
   ·收割机作业工况分析第48-50页
   ·收割机仿真模型第50-59页
     ·收割机SIMULINK仿真模型第50-52页
     ·收割机作业过程的仿真第52-58页
     ·收割机系统基本特性总结第58-59页
   ·收割机半实物仿真模型的设计第59-68页
     ·半实物仿真模型的总体设计第59-61页
     ·半实物仿真模型的仿真适配器第61-64页
     ·半实物仿真模型工况设计软件第64-65页
     ·半实物仿真模型软件的设计第65-67页
     ·半实物仿真模型试验对比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三章 负荷反馈控制算法研究第70-102页
   ·负荷控制的基本思路第70-71页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负荷反馈自适应控制算法第71-80页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算法简介第72-76页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负荷控制算法设计第76-80页
   ·负荷-车速串级控制算法第80-91页
     ·系统结构与基本性能分析第80-83页
     ·单神经元网络车速控制器的设计第83-86页
     ·直接预测负荷控制器的设计第86-91页
   ·仿真试验第91-100页
     ·系统稳态仿真第91-93页
     ·收割机正常状态下的扰动仿真第93-96页
     ·系统内部参数变化条件下的扰动仿真第96-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四章 负荷控制系统设计第102-123页
   ·系统需求与整体结构设计第102-103页
     ·系统功能要求第102页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第102-103页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第103-107页
     ·硬件系统结构设计第103页
     ·硬件平台配置第103-104页
     ·外围电路设计第104-107页
   ·系统软件设计第107-120页
     ·Bootloader移植与配置第107-109页
     ·Linux内核剪裁与移植第109页
     ·转速测量驱动程序设计第109-112页
     ·车速控制及报警输出驱动程序设计第112-115页
     ·应用程序设计第115-116页
     ·PID控制算法函数设计第116-118页
     ·负荷-车速串级控制器算法函数设计第118-120页
   ·shell程序设计第120-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五章 负荷控制系统试验第123-138页
   ·半实物仿真试验第123-134页
     ·田间地面起伏扰动试验第123-129页
     ·田间作物密度阶跃扰动试验第129-133页
     ·整车质量起伏扰动第133-134页
   ·实车田间试验第134-137页
     ·试验条件第134-135页
     ·试验方法与结果第135-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8-141页
   ·研究总结第138-139页
   ·主要创新点第139-140页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工作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相关蛋白及雌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下一篇:新型有机铬配合物的合成、降血糖活性及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