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释义与价值理由 | 第9-16页 |
(一)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特征 | 第9-14页 |
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厘定 | 第9-10页 |
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 第10-14页 |
(二) 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由 | 第14-16页 |
1. 价值信息化需要主渠道与多渠道相结合 | 第14-15页 |
2. 文化多样性需要价值主导与疏导相结合 | 第15-16页 |
3. 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与多变性增强 | 第16页 |
二、多学科视阈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6-2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1. 马克思“社会教育”的思想 | 第17-19页 |
2. 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理论 | 第19-20页 |
(二)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1.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环境教化”的思想 | 第20-21页 |
2.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言传身教”的思想 | 第21-22页 |
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笃行隆礼”的思想 | 第22-23页 |
(三) 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 第23-27页 |
1. 心理学社会学习论 | 第24-25页 |
2. 教育学价值澄清理论 | 第25-26页 |
3. 传播学“有限效果”的受众论 | 第26-27页 |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 | 第27-38页 |
(一)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原则 | 第27-30页 |
1. 主体原则 | 第27-28页 |
2. 激励原则 | 第28-29页 |
3. 层次原则 | 第29-30页 |
(二)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性 | 第30-32页 |
1. 内容构成的“价值导向性” | 第30-31页 |
2. 内容存在形式的“非专门性” | 第31页 |
3. 结果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 第31-32页 |
(三)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32-35页 |
1. 强化同辈群体的熏染功能 | 第32-33页 |
2. 构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机制 | 第33-34页 |
3. 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 第34-35页 |
(四)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路径选择 | 第35-38页 |
1. 对学校物质层面的隐性教育内容进行构建 | 第35-36页 |
2. 对学校制度层面的隐性教育内容进行建设 | 第36-37页 |
3. 对学校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内容进行营造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及书目 | 第39-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