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感知风险理论 | 第11-16页 |
| ·移动支付的感知风险 | 第16-17页 |
| ·文献总结与评述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 2 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影响因素模型与假设 | 第20-30页 |
| ·移动支付感知风险维度 | 第21-24页 |
| ·财务风险 | 第21页 |
| ·隐私风险 | 第21-22页 |
| ·功能风险 | 第22-23页 |
| ·心理风险 | 第23页 |
| ·社会风险 | 第23-24页 |
| ·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 ·消费者认知 | 第24-25页 |
| ·技术可靠性 | 第25页 |
| ·社会环境 | 第25-26页 |
| ·无线网络因素 | 第26页 |
| ·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6-30页 |
| ·消费者认知对心理风险、社会风险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技术可靠性对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和功能风险的影响 | 第28页 |
| ·社会环境对心理风险、社会风险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无线网络对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和心理风险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 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第30-34页 |
| ·量表设计 | 第30-31页 |
| ·问卷设计 | 第31-32页 |
| ·样本收集方法 | 第32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 4 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4-54页 |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5-42页 |
| ·信度分析 | 第35-38页 |
| ·效度分析 | 第38-42页 |
| ·基于AMOS软件的模型拟合及评价 | 第42-49页 |
| ·模型拟合 | 第42-43页 |
| ·假设检验 | 第43-47页 |
| ·实证结果与讨论 | 第47-49页 |
| ·有无移动支付经历差异分析 | 第49-54页 |
| ·有移动支付经历样本的实证分析 | 第49-51页 |
| ·无移动支付经历样本的实证分析 | 第51-52页 |
| ·有无移动支付经历分析结果的差异讨论 | 第52-54页 |
| 5 降低消费者移动支付感知风险的建议 | 第54-57页 |
| ·移动支付营销方式多样化以吸引消费者兴趣 | 第54页 |
| ·加大技术投入以保证移动支付顺利完成 | 第54-55页 |
| ·净化无线网络环境以提高移动支付可靠性 | 第55-56页 |
| ·完善法律法规以实现移动支付市场的健康运行 | 第56-57页 |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57-60页 |
|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58-59页 |
|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1 消费者移动支付感知风险调查问卷 | 第66-68页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