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粒长基因qGL3的定位克隆、功能分析及育种利用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符号及缩略语第17-19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9-45页
 第一章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定位与基因克隆第19-31页
  1 数量性状基因座第20页
  2 数量性状基因座的遗传定位第20-28页
   ·连锁定位(Linkage mapping)第21-25页
   ·关联定位(Association mapping)第25-27页
   ·连锁定位与关联定位的比较第27-28页
   ·连锁定位与关联定位的结合第28页
  3 数量性状基因座的图位克隆第28-31页
 第二章 水稻粒形和粒重的研究进展第31-45页
  1 水稻粒形和粒重的多样性第31-32页
  2 水稻粒形和粒重的遗传定位第32-34页
   ·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连锁定位第32-34页
   ·水稻粒形和粒重的关联定位第34页
  3 控制水稻粒形和粒重的基因第34-43页
   ·控制水稻粒长的相关基因第34-41页
   ·控制水稻粒宽的相关基因第41-43页
  4 讨论第43-44页
   ·水稻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第43-44页
   ·水稻粒长和粒宽的独立与协调第44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4-45页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第45-115页
 第三章 水稻种质N411超大粒形的遗传和QTL解析第45-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植物材料与遗传群体构建第45-46页
   ·性状考察第46页
   ·水稻叶片DNA的简易提取第46页
   ·分子标记的选择与鉴定第46-47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的软件及方法第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62页
   ·亲本材料的表型第47-49页
   ·不同F_2群体的粒形和粒重的遗传分析第49-53页
   ·N411×N643 F_2群体籽粒和穗部性状的QTL定位第53-60页
   ·N411超大粒的遗传基础第60-62页
  3 讨论第62-65页
   ·水稻的大粒种质资源第62页
   ·显著差异亲本组合对QTL检索能力的影响第62-63页
   ·复合性状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63-65页
 第四章 QGL3的定位克隆、功能分析及育种利用第65-10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70页
   ·定位群体与田间试验第65-66页
   ·分子标记的开发第66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统计学软件第66页
   ·各种菌株及载体第66-68页
   ·分子生物学操作与试剂第68页
   ·酵母双杂交AD文库的制备及文库的筛查第68-70页
   ·水稻表达谱芯片第7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0-102页
   ·水稻粒长的主效QTL位点qGL3的精细定位第70-73页
   ·粒长主效位点qGL3的克隆第73-77页
   ·OsPPKLs基因家族的分子特性第77-82页
   ·OsPPKLs家族转基因功能验证第82-90页
   ·OsPPKL1互作蛋白的筛查第90-92页
   ·qGL3的生物学功能第92-96页
   ·qGL3与GS3、D1的遗传学关系研究第96-100页
   ·增效等位基因qg13的育种利用研究第100-102页
  3 讨论第102-107页
   ·QTL的精细定位第102页
   ·OsPPKLs可能通过油菜素内酯信号途径发挥作用第102-105页
   ·OsPPKL1可能的底物第105-107页
 第五章 自然群体中水稻粒形的遗传结构解析第107-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7-108页
   ·水稻种质资源第107页
   ·DNA的提取和SSR标记的分析第107页
   ·目标基因DNA测序第107页
   ·分析软件及算法第107-10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8-114页
   ·粒形核心种质的选择第108页
   ·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分析第108-109页
   ·利用核心种质对粒形的关联分析第109-112页
   ·已知粒形基因在核心种质中的等位分布第112-114页
  3 讨论第114-115页
   ·已知粒形基因的关系第114页
   ·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第114-115页
全文结论第115-117页
本文创新点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7页
附录第127-141页
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1非结构蛋白B细胞表位和ORF3-7结构蛋白T细胞表位的解析
下一篇: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和氢气调控小麦糊粉层细胞α-淀粉酶基因表达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