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一、绪论 | 第12-19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2、选题意义 | 第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2、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3、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三)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7页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2、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五)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19页 |
1、论文的拟创新点 | 第18页 |
2、论文的不足 | 第18-19页 |
二、城市基础设施与BOT模式理论概述 | 第19-30页 |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分析 | 第19-25页 |
1、城市基础建设 | 第19-21页 |
2、BOT模式 | 第21-25页 |
(二) BOT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 | 第25-30页 |
1、BOT模式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必要性分析 | 第25-26页 |
2、BOT模式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28页 |
3、BOT模式适用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 第28-30页 |
三、深圳市基础设施领域BOT模式应用分析 | 第30-37页 |
(一) 深圳市基础设施领域BOT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1、深圳BOT模式的起步探索阶段(80年代—90年代中前期) | 第30页 |
2、深圳BOT模式的着力推进阶段(90年代中后期—2004年) | 第30-31页 |
3、深圳BOT模式的加快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 第31页 |
(二) 深圳市基础设施领域BOT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1、BOT模式的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 第31-32页 |
2、BOT模式中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 第32-33页 |
3、BOT项目运行中缺乏风险控制 | 第33-34页 |
(三) 深圳市基础设施领域BOT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4-37页 |
1、思想观念方面存在误区 | 第34-35页 |
2、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 | 第35页 |
3、缺乏精通BOT模式的专门人才 | 第35页 |
4、缺乏完善的BOT法律规范 | 第35-37页 |
四、发达国家和地区BOT模式的运作及经验借鉴 | 第37-41页 |
(一) BOT模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 第37页 |
(二) 典型案例分析:英吉利海峡隧道项目 | 第37-39页 |
1、项目背景 | 第37-38页 |
2、特许权期限 | 第38页 |
3、项目资金来源 | 第38页 |
4、项目建设及风险承担 | 第38页 |
5、收费标准 | 第38页 |
6、政府支持 | 第38页 |
7、项目结构 | 第38-39页 |
(三) 发达国家和地区BOT项目的经验与启示 | 第39-41页 |
1、BOT项目成功的前提条件: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 第39页 |
2、BOT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政府与私人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 | 第39页 |
3、BOT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政府的支持程度 | 第39页 |
4、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发挥专家的作用 | 第39页 |
5、BOT项目应用的重要基础:有效、稳定和权威的法律制度 | 第39-40页 |
6、BOT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过程 | 第40-41页 |
五、促进深圳市基础设施领域BOT模式应用的对策思路 | 第41-46页 |
(一) 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对BOT模式的认识 | 第41页 |
1、加强宣传,正确认识BOT模式的本质 | 第41页 |
2、转变观念,拓宽BOT模式的应用范围 | 第41页 |
(二) 正确发挥政府在BOT模式中的职能 | 第41-43页 |
1、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 第42页 |
2、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 | 第42-43页 |
(三) 加强对BOT项目运作过程的管理 | 第43-44页 |
1、完善基础设施产品的定价机制 | 第43页 |
2、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 第43-44页 |
3、提供合理的政府担保 | 第44页 |
(四) 加强对BOT专门人才的培养 | 第44页 |
(五) 加强立法,改善法律环境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