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论文的结构与大致内容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人间佛教"思想的渊源 | 第15-27页 |
一、"人间佛教"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5-17页 |
二、近代"人间佛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7-18页 |
三、近代"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8-27页 |
第二章 陈兵对"人间佛教"思想的吸收容纳与对时代精神的 自觉把握 | 第27-47页 |
一、对近代"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 | 第27-31页 |
二、陈兵"人间佛教"思想的来源及其广泛的融摄性 | 第31-38页 |
三、陈兵的宗教实践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 第38-42页 |
四、依据大乘愿力而影响大众的精神追求 | 第42-47页 |
第三章 陈兵"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 第47-67页 |
一、洞察传统佛教的弊病及其对现代佛教的影响 | 第47-50页 |
二、融入民主、科学、社会关怀的时代精神 | 第50-54页 |
三、总持佛教义理的智慧特征 | 第54-57页 |
四、创建定慧双美的思想体系 | 第57-60页 |
五、建设主流文化的自觉意识 | 第60-67页 |
第四章 陈兵"人间佛教"思想的优势和不足 | 第67-74页 |
一、陈兵"人间佛教"思想的优势 | 第67-71页 |
二、陈兵"人间佛教"思想的不足 | 第71-7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4-80页 |
一、对未来美好"人间"的自觉与创造 | 第74-75页 |
二、积极入世的觉悟者,共创和谐社会的普世情怀 | 第75-77页 |
三、意义重大的探索,未尽的使命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