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群落交错带的基础理论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数据采集 | 第9-10页 |
| ·交错带的数量判定 | 第1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高山植被交错带简述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目的 | 第13页 |
| ·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 ·自然概况 | 第14-16页 |
|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 ·气候特征 | 第14-15页 |
| ·土壤特征 | 第15页 |
| ·植被特征 | 第15-16页 |
| ·草场利用方式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样地选择与样线设置 | 第16-17页 |
| ·群落结构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 ·典型样地设计 | 第18页 |
|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灌-草群落交错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19-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 ·物理特征 | 第20-21页 |
| ·化学性质 | 第21-23页 |
| ·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碳、氮、磷密度 | 第23-24页 |
| ·讨论 | 第24-27页 |
| ·灌-草交错带土壤物理指标的差异 | 第24-25页 |
| ·灌-草交错带土壤化学指标差异分析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灌-草群落交错区土壤呼吸动态及影响因子分析 | 第27-34页 |
| ·土壤呼吸的测定 | 第27-29页 |
| ·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 ·实验过程 | 第28-29页 |
| ·气候土壤基况数据收集 | 第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气象因子日变化 | 第29页 |
| ·土壤CO_2通量动态 | 第29-30页 |
| ·CO_2通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34页 |
| ·灌-草交错带土壤CO_2通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 ·交错带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大气温湿度的关系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灌-草群落交错区植物多样性 | 第34-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 ·样地调查 | 第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 ·草本生物量垂直、水平变化 | 第36-37页 |
| ·植被区系特征 | 第37-39页 |
| ·物种丰富度分布 | 第39页 |
| ·植物重要值 | 第39-43页 |
| ·植物多样性 | 第43-45页 |
| ·植物 多样性 | 第45-46页 |
| ·植物 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 | 第46-47页 |
| ·灌-草群落交错带的定量判定和植被分析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52页 |
| ·植被特征 | 第48-49页 |
| ·植物多样性垂直、水平格局 | 第49-51页 |
| ·生物多样性与生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