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9页 |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1. 骆驼和牦牛生殖生理概述 | 第10-11页 |
| 2. 卵泡液的形成 | 第11页 |
| 3.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11-12页 |
| 4. 卵泡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正常卵泡液蛋白质组 | 第12-13页 |
| ·血液与卵泡液差异蛋白质组学 | 第13-14页 |
| ·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液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4页 |
| ·鉴定与疾病相关的蛋白 | 第14-16页 |
| ·体外受精 | 第15页 |
| ·卵泡囊肿 | 第15页 |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 第15-16页 |
| ·习惯性流产 | 第16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思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白牦牛卵泡液蛋白质组 2-DE 图谱的构建 | 第17-2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 ·材料 | 第17-19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17页 |
| ·溶液配置 | 第17-19页 |
|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19页 |
| ·实验设计 | 第19-20页 |
| ·不同浓度的 SDS-PAGE 胶 | 第19页 |
| ·样品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 ·方法 | 第20页 |
| ·双向电泳 | 第20页 |
| ·凝胶染色和图像分析 | 第20页 |
| 2. 结果 | 第20-22页 |
| ·不同胶浓度对电泳效果的影响 | 第20-21页 |
| ·不同制备方法对电泳效果的影响 | 第21-22页 |
| 3. 讨论 | 第22-24页 |
| ·不同胶浓度对电泳效果的影响 | 第22页 |
| ·不同样品制备方法对电泳效果的影响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天祝白牦牛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液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4-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 ·溶液配制 | 第24页 |
|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24-25页 |
| ·双向电泳 | 第25页 |
| ·凝胶染色和图像分析 | 第25页 |
| ·质谱检测 | 第25页 |
| 2. 结果 | 第25-29页 |
| ·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 第25-26页 |
| ·质谱鉴定 | 第26-29页 |
| 3. 讨论 | 第29-34页 |
| ·三价砷甲基转移酶 | 第29页 |
| ·维生素 D 结合蛋白 | 第29-30页 |
| ·锚蛋白重复-包含蛋白 6 | 第30页 |
| ·细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2-结合蛋白 | 第30-31页 |
| ·Argonaute | 第31页 |
| ·β-肌动蛋白-抑制蛋白 | 第31-32页 |
| ·α1-酸糖蛋白 | 第32页 |
| ·醛糖还原酶 | 第32页 |
| ·E3 泛素蛋白连接酶 BRE1 | 第32-33页 |
| ·其他差异蛋白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双峰驼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液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34-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4页 |
| ·溶液配制 | 第34-35页 |
|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35页 |
| ·双向电泳 | 第35页 |
| ·凝胶染色和图像分析 | 第35页 |
| ·质谱检测 | 第35页 |
| 2. 结果 | 第35-39页 |
| ·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 第35-36页 |
| ·质谱鉴定 | 第36-39页 |
| 3. 讨论 | 第39-42页 |
| ·血红蛋白 | 第39页 |
| ·Toll 受体 9 | 第39页 |
| ·抗凝血酶 | 第39-40页 |
| ·重组活化蛋白 1 | 第40页 |
| ·聚泛素 | 第40-41页 |
| ·γ纤维蛋白原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卵泡液蛋白质组简单数据库的建立 | 第42-55页 |
| 1. 蛋白质组学与生物性息学简介 | 第42页 |
| 2. 蛋白质组数据库 | 第42-43页 |
| 3. 卵泡液蛋白质组数据库的构建 | 第4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