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1 引言 | 第12-14页 |
| 2 农业生产概况 | 第14-20页 |
| ·自然资源概况 | 第14-15页 |
| ·土地资源 | 第14-15页 |
| ·自然环境 | 第15页 |
|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 ·农业生产概况与土壤管理 | 第15-20页 |
| ·农业生产 | 第16-17页 |
| ·高产土壤培育 | 第17-18页 |
| ·飞沙土改良 | 第18页 |
| ·耕地利用程度与耕作制度 | 第18-20页 |
| 3 耕地土壤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 | 第20-24页 |
| ·土壤母质 | 第20页 |
| ·耕地土壤类型 | 第20-21页 |
| ·黄棕壤土类 | 第20页 |
| ·石灰石土类 | 第20页 |
| ·潮土土类 | 第20-21页 |
| ·水稻土土类 | 第21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1-22页 |
| ·耕地产出 | 第21-22页 |
| ·种植业收入 | 第22页 |
| ·耕地地力现状 | 第22页 |
| ·农田基础设施 | 第22-24页 |
| ·农业机械 | 第22页 |
| ·水利建设 | 第22-23页 |
| ·农田灌溉 | 第23-24页 |
| 4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路线 | 第24-41页 |
| ·耕地地力调查与样品检测方法和内容 | 第24-26页 |
|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24页 |
| ·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 | 第24-26页 |
| ·耕地地力分析管理系统的建立 | 第26-27页 |
| ·系统任务及功能 | 第26页 |
|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第26-27页 |
| ·系统软硬件 | 第27页 |
| ·评价依据与技术路线 | 第27-41页 |
| ·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 第27-28页 |
| ·评价单元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 ·评价流程 | 第29-30页 |
| ·各类专题图的生成 | 第30-41页 |
| 5 耕地地力等级及土壤属性 | 第41-73页 |
| ·耕地地力等级及其空间分布 | 第41-48页 |
| ·耕地面积统计 | 第41-42页 |
| ·地力等级和成土母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 ·地域分布与等级特征 | 第43-45页 |
| ·不同耕地利用类型的等级特征 | 第45-48页 |
|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 第48-59页 |
| ·一等地分析 | 第48-50页 |
| ·二等地分析 | 第50-52页 |
| ·三等地分析 | 第52-54页 |
| ·四等地分析 | 第54-56页 |
| ·五等地分析 | 第56-58页 |
| ·六等地分析 | 第58-59页 |
| ·耕地土壤属性的时空变异 | 第59-70页 |
| ·耕地地力等级的变化 | 第59-60页 |
| ·主要有效养分的时空变化 | 第60-65页 |
| ·有机质和pH的时空变化 | 第65-66页 |
| ·微量元素 | 第66-69页 |
| ·耕地土壤时空变异的特征 | 第69-70页 |
| ·耕地利用结构变化 | 第70-73页 |
| ·耕地生产制约因素 | 第70页 |
| ·耕地面积和结构变化 | 第70页 |
| ·粮食安全 | 第70-73页 |
| 6. 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及其应用 | 第73-85页 |
| ·耕地地力等级的验证 | 第73-77页 |
| ·耕地资源配置与种植业布局 | 第77-81页 |
| ·主要作物布局 | 第78页 |
| ·分区域发展重点 | 第78-81页 |
| ·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分区 | 第81-85页 |
| ·县北部低山黄棕壤保持水土改良区 | 第82页 |
| ·县东北、县西北丘陵水稻土-黄棕棕治冷防砂改良利用区 | 第82-83页 |
| ·垅岗水稻土-黄棕壤改良区 | 第83-84页 |
| ·倒水河谷平原水稻土-潮土用养结合改良区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