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中生物教材STS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STS与STS教育综述 | 第8-14页 |
·STS综述 | 第8-10页 |
·STS的兴起 | 第8页 |
·STS的研究内容 | 第8-9页 |
·我国STS研究的发展 | 第9-10页 |
·STS教育综述 | 第10-14页 |
·STS教育的界定 | 第10-11页 |
·STS教育兴起的背景 | 第11-12页 |
·我国STS教育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第2章 ST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 | 第14-18页 |
·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现状 | 第14-15页 |
·科学课程改革现状 | 第15-16页 |
·STS教育与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6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17页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第3章 STS教育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 第18-23页 |
·课程理念体现STS教育思想 | 第18-19页 |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第18页 |
·面向全体学生 | 第18-19页 |
·倡导探究性学习 | 第19页 |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第19页 |
·课程目标融合STS教育理念 | 第19-21页 |
·课程内容包含STS教育内容 | 第21页 |
·课程评价渗透STS教育思想 | 第21-23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第5章 STS教育主题比较 | 第27-31页 |
·生物与技术 | 第27-28页 |
·生物与生态环境 | 第28页 |
·生物与社会生活 | 第28-30页 |
·生物与医学健康 | 第30-31页 |
第6章 STS教育呈现方式比较 | 第31-49页 |
·目录呈现 | 第31-33页 |
·引入方式呈现 | 第33-35页 |
·单元/模块引入的比较 | 第33页 |
·“章”引入的比较 | 第33页 |
·“节”引入的比较 | 第33-35页 |
·科学图示呈现 | 第35-42页 |
·时间轴 | 第35-36页 |
·照片 | 第36-37页 |
·模式图 | 第37-38页 |
·流程图 | 第38-39页 |
·表格 | 第39-40页 |
·概念图 | 第40-42页 |
·生物实验呈现 | 第42-46页 |
·中美教材共有的生物实验 | 第42-43页 |
·美国教材特有的实验类型 | 第43-44页 |
·实验安全教育比较 | 第44-46页 |
·教材语言呈现 | 第46-47页 |
·网络链接呈现 | 第47-49页 |
第7章 STS教育专栏比较 | 第49-56页 |
·美国教材中的STS教育专栏 | 第49-54页 |
·“科学发现”栏目 | 第49-50页 |
·“链接”栏目 | 第50-51页 |
·“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栏目 | 第51-52页 |
·“生物与社会、生物与技术”栏目 | 第52-54页 |
·中国教材中的STS教育专栏 | 第54-56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 | 第56-58页 |
·STS教育主题 | 第56页 |
·STS教育呈现方式 | 第56页 |
·STS教育专栏 | 第56-58页 |
第9章 实施STS教育的建议 | 第58-62页 |
·对教材的建议 | 第58页 |
·对教师的建议 | 第58-59页 |
·加强STS教育理论的学习 | 第58-59页 |
·积极探索STS教育实践 | 第59页 |
·对教学的建议 | 第59-62页 |
·采用本土化的STS教育素材融入生物课堂 | 第59页 |
·采用符合STS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 | 第59-60页 |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 第60-61页 |
·积极构建STS教育的第二课堂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