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困境突破策略--基于重庆农村客运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0-15页 |
·国外相关理论 | 第10-13页 |
·国内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本文结构框架与创新点 | 第15-18页 |
·基本框架结构 | 第15-1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分析 | 第18-33页 |
·公共产品的概念界定 | 第18-28页 |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概念 | 第18-20页 |
·我国公共产品的界定与特征 | 第20-23页 |
·公共产品的分类及其比较 | 第23-26页 |
·公共产品最优供给水平的一般均衡分析 | 第26-28页 |
·农村公共产品概念界定 | 第28-31页 |
·农村公共产品概念 | 第28-29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 第29页 |
·农村公共产品特殊性 | 第29-31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 第31-33页 |
·农村公共产品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 第31页 |
·经济发展对农村公共产品产生的影响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农村客运的界定及经济学属性 | 第33-37页 |
·农村客运的界定及特征 | 第33-34页 |
·农村客运的界定 | 第33页 |
·农村客运的功能特性 | 第33-34页 |
·农村客运的经济学属性 | 第34-37页 |
·准公共产品 | 第34-36页 |
·区域性 | 第36页 |
·低商品性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重庆农村客运供给现状与困境原因分析 | 第37-50页 |
·重庆市农村客运供给现状 | 第37-38页 |
·重庆农村客运供给的主要困境 | 第38-41页 |
·重庆农村客运系统困境原因探析 | 第41-50页 |
·自然因素 | 第41-42页 |
·体制因素 | 第42-44页 |
·财政因素 | 第44-46页 |
·重庆农村居民出行因素 | 第46-50页 |
第五章 重庆农村客运供给的方式选择 | 第50-56页 |
·重庆市农村客运供给的路径选择 | 第50-51页 |
·重建农民需求表达方式,再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第50-51页 |
·农村客运供给决策科学化 | 第51页 |
·农村客运供应主体多元化 | 第51-53页 |
·确立政府在农村客运产品供给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 第51-52页 |
·多元农村客运的市场供给 | 第52-53页 |
·构建城乡一体的农村客运系统 | 第53-56页 |
·农村客运纳入政府公共财政补贴体系 | 第53-54页 |
·实施工商反哺农业,实现基础设施平等供给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突破重庆农村客运供给困境的政策建议 | 第56-64页 |
·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回归 | 第56-57页 |
·加强组织管理,切实践行服务职能 | 第57-59页 |
·坚持还利于民的原则 | 第57-58页 |
·充分利用引导、支持、服务手段 | 第58-59页 |
·建立权责明晰的政府供给职责 | 第59-60页 |
·清晰界定地方政府的职责 | 第59页 |
·切实监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运营 | 第59-60页 |
·完善多方筹资机制 | 第60-61页 |
·健全以政府资助为主体的筹资机制 | 第60页 |
·完善多方筹资机制 | 第60-61页 |
·积极发展重庆农村客运的城乡统筹职能 | 第61-62页 |
·积极发展农村客运对经济的群带体系 | 第61-62页 |
·积极建立农村客运运行的经济补助机制 | 第62页 |
·加强客运市场监督,增加农村客运运行中的合作机构 | 第62-64页 |
·加强对农村客运服务和客运市场的监督 | 第62-63页 |
·扩大新型农村客运的覆盖面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