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背景 | 第7页 |
·意义 | 第7-8页 |
·研宄对象及目的 | 第8-9页 |
·研宄对象 | 第8页 |
·研宄目的 | 第8页 |
·研宄内容 | 第8-9页 |
·研宄方法及技术路径3 | 第9-11页 |
·研宄方法 | 第9页 |
·技术路径 | 第9-11页 |
第二章 产业集群及动力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11-17页 |
·产业集群 | 第11-12页 |
·产业集群的内涵 | 第11页 |
·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11-12页 |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 第12-17页 |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宄现状 | 第12-13页 |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模型 | 第14-17页 |
第三章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 第17-38页 |
·两江新区简介 | 第17-20页 |
·两江新区简介 | 第17-19页 |
·两江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 | 第20-22页 |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的模式及特点分析 | 第22-24页 |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的模式分析 | 第22-24页 |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分析 | 第24页 |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集群指数分析 | 第24-28页 |
·区位商系数法 | 第25页 |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的区位商系数计算 | 第25-27页 |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的区位商系数分析 | 第27-28页 |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对手分析 | 第28-38页 |
·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产业集群 | 第29-32页 |
·两江新区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对比分析 | 第32-37页 |
·对两江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的动力因素分析 | 第38-50页 |
·动力因素的选取原则 | 第38页 |
·动力因素的选取 | 第38-41页 |
·动力因素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第41-43页 |
·动力因素数据的收集 | 第41-42页 |
·动力因素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42-43页 |
·动力因素的因子分析 | 第43-48页 |
·因子分析的模型及步骤 | 第43页 |
·动力因素的因子分析 | 第43-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50-70页 |
·动力因素的作用分析 | 第50-56页 |
·动力机制的部分机理分析 | 第56-62页 |
·技术创新 | 第56-59页 |
·技术学习机制 | 第59-62页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动力机制的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62-70页 |
·系统动力学简述 | 第62页 |
·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第62-64页 |
·动力机制模型分析 | 第64-70页 |
第六章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评价 | 第70-8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70-7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目的 | 第7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7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分析方法 | 第70-72页 |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 第72-75页 |
·数据的搜集 | 第72页 |
·信度分析 | 第72-75页 |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75-79页 |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及步骤 | 第75-76页 |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76-79页 |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综合评价 | 第79-85页 |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及实施步骤 | 第79-80页 |
·动力机制的综合评价 | 第80-8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创新运用 | 第83-85页 |
·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第七章 两江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 第86-90页 |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第86-87页 |
·加强集群创新系统主体建设 | 第87-88页 |
·加强两江新区产业集群内外网络建设 | 第88-89页 |
·培育集群的竞争优势 | 第89-90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0-93页 |
·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