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道德评价观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页 |
3. 概念界定 | 第11-18页 |
·道德的涵义 | 第11-13页 |
·道德评价的涵义 | 第13-15页 |
·道德评价观的涵义 | 第15-18页 |
第一章 毛泽东道德评价观的理论渊源 | 第18-28页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评价观 | 第18-25页 |
·儒家的“仁”是仁爱,是道德的根基 | 第18-22页 |
·法家的“公私观” | 第22-23页 |
·墨家的“志功合一” | 第23-25页 |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评价观 | 第25-28页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道德评价观 | 第25-26页 |
·列宁的道德评价标准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毛泽东道德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 第28-38页 |
·动机与效果的对立统一 | 第28-32页 |
·动机与效果相对立 | 第28-30页 |
·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 第30-32页 |
·生死评价观 | 第32-34页 |
·无产阶级的功利观 | 第34-38页 |
第三章 毛泽东道德评价观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 第38-43页 |
·邓小平理论的道德评价观 | 第38-39页 |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道德评价观 | 第39-40页 |
·胡锦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毛泽东道德评价观对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 第43-47页 |
·道德评价应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 第43-44页 |
·道德评价需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 第44-46页 |
·增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