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紫苏概况 | 第11-15页 |
·分类 | 第11-12页 |
·化学成分 | 第12-14页 |
·药理作用及应用 | 第14-15页 |
·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第15-20页 |
·氧化与自由基 | 第15-16页 |
·抗氧化 | 第16页 |
·抗氧化剂概况 | 第16-17页 |
·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 第17-20页 |
·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多酚类 | 第20-21页 |
·多糖类 | 第21页 |
·维生素类 | 第21-22页 |
2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立题依据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4-35页 |
·紫苏叶抗氧化物质提取方法优化 | 第24-26页 |
·供试材料及田间试验 | 第24页 |
·提取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综合指标的确定 | 第26页 |
·种质和环境对紫苏叶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26-32页 |
·供试材料及田间试验 | 第26-27页 |
·提取测定方法 | 第27-32页 |
·紫苏叶乙醇提取物单体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供试材料和田间试验 | 第32页 |
·提取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紫苏叶提取物不同极性段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供试材料和田间试验 | 第34页 |
·提取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4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仪器 | 第35页 |
·试剂 | 第35-36页 |
5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6 结果与分析 | 第36-64页 |
·紫苏叶抗氧化物质提取方法优化 | 第36-42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36-39页 |
·交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验证试验分析 | 第41-42页 |
·种质和环境对紫苏叶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影响结果 | 第42-54页 |
·总还原能力 | 第42-43页 |
··OH清除率 | 第43-44页 |
·超氧阴离子清除率 | 第44-45页 |
·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 | 第45页 |
·总多酚含量 | 第45-47页 |
·总黄酮含量 | 第47-48页 |
·总皂苷含量 | 第48-50页 |
·原花青素含量 | 第50-51页 |
·抗氧化活性与4类成分相关性 | 第51-52页 |
·联合方差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施肥对紫苏叶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4类成分含量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品系紫苏叶单体酚组成和含量 | 第54-60页 |
·混合对照品色谱图 | 第54-55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55-56页 |
·不同提取方法对单体酚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品系单体酚组成和含量差异 | 第57-59页 |
·抗氧化活性与单体酚类物质相关性 | 第59-60页 |
·紫苏叶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段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0-64页 |
·总还原能力 | 第60-61页 |
··OH清除能力 | 第61-62页 |
·脂质过氧化抑制率 | 第62-63页 |
·DPPH清除率 | 第63-64页 |
7 讨论与结论 | 第64-70页 |
·紫苏叶抗氧化物提取测定方法研究 | 第64-65页 |
·抗氧化物提取方法优化探讨 | 第64页 |
·HPLC法测定紫苏叶单体酚含量方法探讨 | 第64-65页 |
·种质和产地对紫苏叶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6-67页 |
·紫苏叶抗氧化活性与叶片化学成分间关系 | 第67-68页 |
·与总多酚、总黄酮、总皂苷和原花青素含量间关系 | 第67-68页 |
·与单体酚类成分含量间关系 | 第68页 |
·紫苏叶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段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页 |
品种选育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