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特性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合理分段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 | 第11-12页 |
·施工区合理长度研究 | 第12-16页 |
·交通流稳定性、运行效率及交通安全度量 | 第16-17页 |
·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7-20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概况 | 第20-29页 |
·交通组织概述 | 第20页 |
·交通组织原则 | 第20-21页 |
·常用交通组织方案 | 第21-24页 |
·一般路段交通组织方案 | 第21-23页 |
·桥涵交通组织方案 | 第23-24页 |
·互通交通组织方案 | 第24页 |
·其他工点交通组织方案 | 第24页 |
·车流转换形式 | 第24-28页 |
·情况一:四车道与二车道转换(借道行驶) | 第25页 |
·情况二:二车道与二车道的转换(分幅交替) | 第25-26页 |
·情况三:四车道与三车道的转换(半幅单车道) | 第26-27页 |
·其余情况 | 第27-28页 |
·本文研究对象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施工区分段长度影响因子及度量 | 第29-40页 |
·施工区分段长度划分原则 | 第29-30页 |
·施工区长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5页 |
·工程因素 | 第30-34页 |
·交通流因素 | 第34页 |
·本文考虑因素 | 第34-35页 |
·施工区合理长度度量 | 第35-39页 |
·交通流稳定性度量 | 第35-38页 |
·施工区交通效率评价 | 第38-39页 |
·施工区交通安全评价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基于VISSIM的施工区分段方法 | 第40-58页 |
·VISSIM概述 | 第40页 |
·施工区仿真参数标定 | 第40-43页 |
·数据采集 | 第40-41页 |
·正交试验参数标定 | 第41-43页 |
·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 第43-46页 |
·参数设置 | 第43-45页 |
·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56页 |
·四车道与二车道转换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二车道与二车道转换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实验结果总结 | 第55-56页 |
·施工区段划分方法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实例分析 | 第58-68页 |
·依托项目概况 | 第58-59页 |
·项目现状 | 第58-59页 |
·项目改扩建概况 | 第59页 |
·柳南高速施工区合理分段长度分析 | 第59-64页 |
·仿真实验条件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柳南高速特殊结构物及其他工程因素分析 | 第64-65页 |
·特殊结构物影响分析 | 第64页 |
·其他工程因素分析 | 第64-65页 |
·柳南高速全线施工段划分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页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