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0-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价值 | 第12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相关文献 | 第12-13页 |
·国内相关文献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人性关怀及其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何为人性?何为人性关怀? | 第18-19页 |
·人性关怀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人性观 | 第19-21页 |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研究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基础教育新课程中关于人性关怀的解读 | 第24-30页 |
·体现终极关怀的课程 | 第24-25页 |
·回归生命本源的课程 | 第25-27页 |
·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 | 第26页 |
·关注学生生命的独特性 | 第26页 |
·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成性 | 第26-27页 |
·关注学生生命的自主性 | 第27页 |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程 | 第27-28页 |
·实现主体对话的课程 | 第28-30页 |
·教师要有意识的摆正位置,与学生平等对话 | 第29页 |
·教师要多鼓励、欣赏学生,与学生真诚对话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人性关怀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30-40页 |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人性关怀缺失的表现 | 第30-34页 |
·重知识获取,轻生活体验 | 第30-31页 |
·重认知训练,轻情感构建 | 第31-32页 |
·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动 | 第32-33页 |
·重机械训练,轻灵活变通 | 第33-34页 |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人性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教育功利性的过度膨胀 | 第35-36页 |
·现代学校理念的不成熟 | 第36-37页 |
·教师职业素养的不完善 | 第37-38页 |
·学生主体意识的淡薄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人性关怀的回归策略 | 第40-56页 |
·来自学校的保障 | 第40-46页 |
·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培育富有人情的教师 | 第40-41页 |
·重视凸显人文目标的课程,弱化课程的功利性取向 | 第41-42页 |
·开发多方位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人性化素材 | 第42-44页 |
·发展多元化课程评价,为课程实施营造人性化氛围 | 第44-46页 |
·来自教师的行动 | 第46-52页 |
·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 第46-47页 |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 | 第47-48页 |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 第48-50页 |
·拓展教学内容,走向学生生活世界 | 第50-51页 |
·改进教学方式,实现主体间的对话 | 第51-52页 |
·来自学生的自我实现 | 第52-56页 |
·自我认识 | 第53-54页 |
·自我要求 | 第54页 |
·自我践行 | 第54-55页 |
·自我评价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