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1 导论 | 第18-33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8-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管制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 第26-30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9页 |
·研究内容结构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第30-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主要创新 | 第31-33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33-57页 |
·文献综述 | 第33-45页 |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33-38页 |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38-44页 |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第44-45页 |
·理论基础 | 第45-53页 |
·公共利益理论 | 第45-46页 |
·利益集团理论 | 第46-49页 |
·比较制度分析视角的管制经济学理论 | 第49-53页 |
·信息披露管制与信息披露水平 | 第53-55页 |
·信息披露管制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降低信息不对称 | 第54-55页 |
·信息披露管制可以减少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供给需求分析 | 第57-79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需求分析 | 第57-63页 |
·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需求分析 | 第57-59页 |
·债权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需求分析 | 第59-60页 |
·外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需求分析 | 第60页 |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需求分析 | 第60-62页 |
·政府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需求分析 | 第62-63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供给分析 | 第63-68页 |
·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供给分析 | 第63-64页 |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供给分析 | 第64-68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博弈均衡分析 | 第68-72页 |
·纳什均衡模型分析 | 第68-70页 |
·混合战略均衡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70-72页 |
·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形成分析 | 第72-77页 |
·Nash 谈判模型及推广分析 | 第73-75页 |
·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制度形成的条件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4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现状分析 | 第79-94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 | 第79-87页 |
·证监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特点 | 第79-81页 |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特点 | 第81-82页 |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特点 | 第82-83页 |
·国资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特点 | 第83页 |
·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特点 | 第83-85页 |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的特点 | 第85-87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困境分析 | 第87-92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落后 | 第88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主体管制权的不明确 | 第88-89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重点的偏离 | 第89-90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律管制作用的忽视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5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效果检验——基于信息熵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的经验证据 | 第94-122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度量方法回顾与评述 | 第94-99页 |
·权威机构的信息披露质量评级 | 第94-96页 |
·研究学者构建的信息披露指数 | 第96-97页 |
·现有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的评述 | 第97-99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9-113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的功能定位 | 第99-100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 | 第100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外部性与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 | 第100-103页 |
·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导向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特征 | 第103-110页 |
·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观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 第110-113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检验——基于信息熵模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 | 第113-120页 |
·基于信息熵模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 第113-114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总体检验 | 第114-116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细分检验 | 第116-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6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 第122-143页 |
·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评析 | 第122-131页 |
·美国国会通过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法律 | 第122-125页 |
·美国证监会(SEC)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定 | 第125-127页 |
·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定. | 第127-130页 |
·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评析 | 第130-131页 |
·英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管制政策与评析 | 第131-133页 |
·Cadbury 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 | 第131页 |
·Hampel 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定 | 第131-132页 |
·Turnbull 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管制监管规定 | 第132-133页 |
·英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特点 | 第133页 |
·其他国家和地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评析 | 第133-137页 |
·加拿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评析 | 第133-135页 |
·法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评析 | 第135页 |
·日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评析 | 第135-136页 |
·中国香港地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与评析 | 第136-137页 |
·国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借鉴与启示 | 第137-141页 |
·认清政府管制与自律管制逐步融合的发展趋势 | 第137页 |
·强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全面内部控制有机结合 | 第137-138页 |
·制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的“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相结合 | 第138-139页 |
·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的法律规范体系,提高其权威性 | 第139-140页 |
·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责任主体,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 第140-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7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框架体系的再设计与政策建议 | 第143-179页 |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框架体系 | 第143-149页 |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框架体系设计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143-145页 |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体系的整体框架 | 第145-149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体系整体框架的构成要素 | 第149-168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目标 | 第149-160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主体的设计 | 第160-164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客体 | 第164-165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内容 | 第165-167页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手段 | 第167-168页 |
·优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168-176页 |
·强化企业内部监管,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 | 第169-170页 |
·强化中介机构监管,完善中介机构尽责机制 | 第170-171页 |
·加大政府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果 | 第171-174页 |
·加强内部控制的立法监管,提高执法效率 | 第174-175页 |
·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制度 | 第175-176页 |
·建立监管信息结果实时公告制度 | 第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176-179页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79-18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79-180页 |
·论文的研究不足 | 第180-181页 |
·未来展望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3页 |
附录 | 第193-201页 |
致谢 | 第201-20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3-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