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问题的产生 | 第12-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外生物学科教育改革综述 | 第15-18页 |
| ·美国的生物教育改革 | 第15-16页 |
| ·韩国科学教育改革 | 第16-17页 |
| ·澳、英和日等国家的生物教育改革 | 第17-18页 |
| 第2章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概述 | 第18-27页 |
| ·教学模式的定义 | 第18页 |
|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8-19页 |
|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0-22页 |
|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2-23页 |
|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3页 |
| ·“发现学习”教学理论 | 第23-24页 |
|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特征 | 第24-27页 |
|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 第24-25页 |
| ·师生、生生关系 | 第25页 |
| ·学习实效 | 第25-27页 |
| 第3章 中学生命科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27-42页 |
| ·国内“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介绍 | 第27-30页 |
|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 第27页 |
|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 | 第27页 |
| ·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 | 第27-28页 |
| ·“循环大课堂”模式 | 第28页 |
| ·上海青浦模式 | 第28页 |
| ·“271”模式 | 第28-29页 |
|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模式 | 第29页 |
| ·“尝试教学法”基本模式 | 第29页 |
| ·武隆县羊角中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 | 第29页 |
| ·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 第29-30页 |
| ·国内“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共同点 | 第30-31页 |
|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要素 | 第31-33页 |
| ·“先学”——阅读和理解学习目标的时间 | 第31-32页 |
| ·“再学”——指导学生自学的时间 | 第32页 |
| ·“后教”——小组合作,完成部分目标学习的时间 | 第32-33页 |
| ·课堂检测的时间 | 第33页 |
| ·命科学学科“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 第33-37页 |
| ·“先学” | 第33-34页 |
| ·“再学” | 第34-35页 |
| ·“后教” | 第35页 |
| ·“再讲” | 第35页 |
| ·“反馈” | 第35-37页 |
| ·生命科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评价 | 第37-42页 |
| ·过程性评价 | 第37-40页 |
| ·发展性评价 | 第40-42页 |
| 第4章 生命科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策略 | 第42-46页 |
| ·优化教学设计 | 第42-44页 |
| ·激发动机,引起兴趣 | 第42-43页 |
| ·善于启发,激起疑问 | 第43-44页 |
| ·学习方式多样化 | 第44-45页 |
| ·交互式学习方式 | 第44-45页 |
| ·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 | 第45页 |
| ·教学案例 | 第45-46页 |
| 第5章 “先学后教”模式在中学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 第46-51页 |
| ·实验对象 | 第46页 |
| ·实验实施时间 | 第46页 |
| ·做好学情分析 | 第46-47页 |
| ·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 | 第46-47页 |
| ·学生情况分析 | 第47页 |
| ·实验设计和处理方法 | 第47-48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8-51页 |
| ·高二学生学习测试成绩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8页 |
| ·学习兴趣水平测试和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的结果和分析 | 第48-51页 |
| 第6章 问题和建议 | 第51-54页 |
|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51-52页 |
| ·问题之于教师 | 第51页 |
| ·问题之于学生 | 第51-52页 |
| ·问题之于课堂 | 第52页 |
| ·建议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表 | 第5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