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本课题国外、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2 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治理的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善治理论 | 第19页 |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9-21页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3 济南市七贤辖区社会治安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 第22-34页 |
·济南市城乡结合部的概念 | 第22页 |
·济南市城乡结合部概况 | 第22-23页 |
·城乡结合部范围界定 | 第22-23页 |
·济南市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 第23页 |
·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23-25页 |
·调查范围概况 | 第23-24页 |
·调查内容 | 第24-25页 |
·调查对象 | 第25页 |
·调查区域 | 第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的特点 | 第25-28页 |
·集中性 | 第26-27页 |
·复杂性 | 第27-28页 |
·反复性 | 第28页 |
·济南城乡结合部七贤辖区社会治安的根源与问题 | 第28-32页 |
·社会矛盾是治安问题的根源 | 第28-29页 |
·社会治安治理主体单一,存在“真空”问题 | 第29-30页 |
·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管理失控 | 第30-31页 |
·打击力度疲乏,宣传教育不到位 | 第31-32页 |
·调查报告结论 | 第32-34页 |
4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构建 | 第34-42页 |
·加强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治理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创建良好治安环境的需要 | 第34页 |
·促进城乡结合部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34页 |
·提高公众生活安全感的需要 | 第34-35页 |
·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困境分析与比较 | 第35-36页 |
·政策性过强 | 第35页 |
·综合措施整合不到位 | 第35-36页 |
·整体协调性不强 | 第36页 |
·协同主体的界定 | 第36-37页 |
·政府在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角色扮演—主导者 | 第37-38页 |
·社会在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角色扮演--协同者 | 第38页 |
·公众在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角色扮演—参与者 | 第38页 |
·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善治目标 | 第38-39页 |
·以“疏”为基 | 第38-39页 |
·以“防”为主 | 第39页 |
·以“打”为重 | 第39页 |
·协同治理模式的特点 | 第39-40页 |
·简单化 | 第39-40页 |
·立体化 | 第40页 |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模式的缺陷 | 第40-42页 |
·存在参与主体合法性问题 | 第40-41页 |
·存在社会治安治理责任划分问题 | 第41页 |
·存在协同基础薄弱问题 | 第41-42页 |
5 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协同治理主体的具体对策 | 第42-47页 |
·政府的对策要求 | 第42-44页 |
·保障社会协同治理的资源 | 第42-43页 |
·落实治安防控,加大打击力度 | 第43页 |
·提供宣传教育和培训平台 | 第43-44页 |
·共享信息信息交流平台 | 第44页 |
·社会对策 | 第44-45页 |
·加强宣传动员教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44-45页 |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 第45页 |
·公众对策 | 第45-47页 |
·将“群防群治”的治安协同治理新理念深入人心 | 第45页 |
·积极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协同治理体系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济南治安调查问卷》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