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劳动争议处理法令论文

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比较探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关系基本理论第11-16页
 第一节 劳动争议的概念及特点第11页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第11页
  二、劳动争议的特点第11页
 第二节 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及特点第11-12页
  一、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及特点第11-12页
  二、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及特点第12页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的模式简介第12-16页
  一、单轨制处理劳动争议论第13-14页
  二、双轨制处理劳动争议论第14-16页
第二章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关系比较分析第16-25页
 第一节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比较第16-17页
  一、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所依据的实体法第16页
  二、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所依据的程序法第16-17页
 第二节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处理机构和工作人员比较第17-18页
  一、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处理机构比较第17页
  二、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工作人员比较第17-18页
 第三节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程序比较分析第18-23页
  一、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受理范围比较第18-19页
  二、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管辖比较第19-20页
  三、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举证责任比较第20-21页
  四、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申请时效和处理期限比较第21-23页
  五、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与诉讼判决的法律效力比较第23页
 第四节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保护力度比较第23-25页
  一、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对当事人的保护力度比较第23-24页
  二、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处理机构的保护力度比较第24-25页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争议裁审模式评析第25-31页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劳动争议裁审模式评析第25-28页
  一、英国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第25-26页
  二、美国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第26-28页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劳动争议裁审模式评析第28-29页
  一、德国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第28页
  二、台湾地区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第28-29页
 第三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争议裁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29-31页
  一、区分不同劳动争议类型适用不同处理程序第29页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第29-30页
  三、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独立化第30页
  四、贯彻落实劳动争议处理“三方原则”第30页
  五、强制仲裁与自愿仲裁相结合第30-31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关系的建议第31-37页
 第一节 构建劳动争议裁审模式应遵循的原则第31-32页
  一、“三方原则”第31页
  二、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原则第31-32页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第32页
 第二节 构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机制第32-33页
  一、设立劳动审判庭第32页
  二、建立法院审查仲裁裁决制度第32-33页
  三、完善仲裁机构设置第33页
 第三节 劳动争议裁审模式具体构建第33-37页
  一、建立“强制仲裁,或裁或审”的双轨制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第33-35页
  二、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裁审模式分别设计第35-37页
结语第37-38页
注释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致谢第42-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规制
下一篇: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