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婚姻法论文

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以民事法律规制为中心

内容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7页
引言第17-34页
 一、 选题背景第17-18页
 二、 选题价值第18-19页
 三、 研究现状第19-26页
 四、 实证资料第26-31页
 五、 本文思路第31-34页
第一章 家庭暴力的基本概述第34-72页
 一、 家庭暴力的法律内涵第34-45页
  (一) 暴力主体第35-38页
  (二) 暴力行为第38-44页
  (三) 本文研究第44-45页
 二、 家庭暴力的类型剖解第45-49页
 三、 家庭暴力的特征分析第49-60页
  (一) 家暴的法学特征第49-50页
  (二) 人口社会学视角第50-54页
  (三) 家庭伦理学视角第54-56页
  (四) 地域文化学视角第56-60页
 四、 家庭暴力的诱因探求第60-72页
  (一) 施暴者特质心理第60-68页
  (二) 受虐妇女综合症第68-69页
  (三)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第69-70页
  (四) 不平等性别关系再生产第70-72页
第二章 为何及如何反家庭暴力第72-94页
 一、 国内外家庭暴力发生程度严重第72-76页
  (一) 国外家庭暴力发生现状第72-74页
  (二) 我国家庭暴力发生现状第74-76页
 二、 国内外反家庭暴力的基本方法第76-84页
  (一) 国外反家庭暴力既有模式第76-79页
  (二) 我国省市反家暴既有途径第79-84页
 三、 反家庭暴力的缘由阐释第84-90页
  (一) 家庭价值取向:变化与选择第84-86页
  (二) 家庭暴力行为:侵权与违法第86页
  (三) 反家暴之定位:人权与正义第86-89页
  (四) 主体生存之道:化解与消融第89-90页
 四、 反家庭暴力的具体措施第90-94页
  (一) 提升个人家庭暴力防治意识第90-91页
  (二) 增强非正式支持系统有效性第91-92页
  (三) 构建社会正式支持系统——立法改革、司法完善、社会救助第92-94页
第三章 反家庭暴力的立法考察第94-136页
 一、 反家庭暴力国际立法发展第94-98页
 二、 域外反家庭暴力立法概览第98-125页
  (一) 英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第98-111页
  (二) 我国香港反家暴立法第111-118页
  (三) 我国台湾反家暴立法第118-125页
 三、 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现状第125-132页
  (一) 涉及家暴的全国性立法第125-127页
  (二) 地方性反家庭暴力立法第127-128页
  (三) 反家庭暴力《审理指南》第128-130页
  (四) 妇联反家暴立法建议稿第130-132页
 四、 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不足第132-136页
  (一) 立法理念定位模糊第132-134页
  (二) 分散立法规制不力第134页
  (三) 立法内容亟待深化第134-135页
  (四) 立法改革成效难续第135-136页
第四章 家庭暴力司法介入研究第136-164页
 一、 国外家庭暴力司法介入简介第136-137页
 二、 我国抽样家暴司法介入的运行实况第137-161页
  (一) 重庆沙区法院家暴案件审理实证调研第137-142页
  (二) 德阳旌阳法院家暴案件审理实证调研第142-155页
  (三) 数名警察与法官个人访谈的实证调研第155-161页
 三、 我国家庭暴力司法介入的困境探析第161-164页
  (一) 警察队伍反家庭暴力力度欠佳第161页
  (二) 司法机关对家暴认识亟待提高第161-162页
  (三) 家庭暴力法律法规适用性不强第162页
  (四) 不平等性别关系仍然持续生产第162-164页
第五章 家庭暴力社会救助探讨第164-192页
 一、 域外家庭暴力社会救助特色第164-166页
 二、 我国抽样家暴社会救助实践现状第166-187页
  (一) 德阳城北人民调解委员会家暴事件受理实证调研第166-170页
  (二) 重庆市沙坪坝区妇联家庭暴力事件受理实证调研第170-176页
  (三) 妇联工作人员与人民调解员个人访谈的实证调研第176-182页
  (四) 我国其他部分省市家庭暴力社会救助的实情考察第182-187页
 三、 我国家庭暴力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第187-192页
  (一) 对家庭暴力认识存在误区第188页
  (二) 反家暴法制宣传力度欠佳第188-189页
  (三) 部分当事人对调解不理解第189页
  (四) 反家庭暴力工作经费不足第189-190页
  (五) 受害者生活难以有效保障第190页
  (六) 社会救助机构的职能受限第190页
  (七) 救助机构回访制度不健全第190-192页
第六章 家庭暴力法律规制进路第192-239页
 一、 构思“中国反家庭暴力法”第192-205页
  (一) 专门立法之必要性与可能性第192-195页
  (二) 立法名称——“中国反家庭暴力法”第195-196页
  (三) 立法理念——社会性别主流化第196-202页
  (四) 立法体例——实体程序一体化第202页
  (五) 立法内容——民刑行责多元化第202-205页
 二、 规范家庭暴力的司法介入第205-215页
  (一) 组建反家暴一线警察队伍第205页
  (二) 家庭暴力应当成为独立诉求第205-206页
  (三) 改革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制度第206-210页
  (四) 完善家暴刑事案件特别程序第210-211页
  (五) 限制与未成年子女会面交往令第211页
  (六) 家庭暴力案件证据的新思路第211-215页
  (七) 合理预设施暴者的民刑责任第215页
 三、 优化反家暴社会救助方式第215-224页
  (一) 设置家庭暴力防治委员会第216-217页
  (二) 建立反家庭暴力中心第217页
  (三) 制定施暴者处遇计划规范第217-218页
  (四) 设立家暴嫌疑者通报机制第218-219页
  (五) 构建家暴当事人访视制度第219-221页
  (六) 规范各单位机构职责分属第221-223页
  (七) 形成反家暴社会联动机制第223-224页
 四、 《中国反家庭暴力法》建议稿第224-239页
结语第239-240页
附录 1:本文之创新努力第240-241页
附录 2:2008-2010 年度法院审理家庭暴力案件调查提纲第241-247页
附录 3:2009-2010 年度妇联、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家庭暴力事件调查提纲第247-251页
附录 4:部分民众对家庭暴力看法的调查问卷第251-257页
附录 5:家庭暴力案件审理法官个人调查问卷第257-258页
附录 6:家庭暴力事件妇联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个人访谈提纲第258-259页
附录 7:家庭暴力当事人个人访谈提纲第259-260页
附录 8:家庭暴力当事人个人访谈实录第260-274页
参考文献第274-291页
致谢第291-29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93页

论文共2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员工地位与行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以M公司为例:1961-2010
下一篇:毛泽东知识观及其教育价值